美国一家公司前不久研制出一种神奇的“报警杯”。它是个透明的玻璃容器,能通过检测牛奶等液体的pH值,向使用者告知牛奶是否变质。杯底还装有红色与绿色指示灯,当杯子里的牛奶量减少时,会发出“嘀嘀”警报。这东西刚问世,便得到美国女性的喜爱——因为“报警杯”能提醒她们下班时顺便去超市买牛奶回家。
这条消息提醒了中国企业,他们平时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具备“报警”功能的产品在市场上卖得更火。就现实状况而言,消费者不仅需要一个能“报警”的杯子,他们还希望得到许多的报警型产品。比如,到菜市场买菜,最好提着一个会报警的菜篮子,能够识别农药残留是否超标;进超市买奶粉,携带一个能测试奶制品质量的仪器;到古董店欣赏古玩,最好请到一位能识别赝品的“高手”……
诚然,想一下子得到这么多“消费卫士”,目前还是奢望。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场周围有千千万万的“卫士”,他们忠于职守,日夜巡视,以高度的责任感向消费者发出预警信号,或及时出现在执法现场。报载杭州近郊有个农贸市场,每天当新鲜水灵的蔬菜摆上摊位,一位名叫吴志良的安全检测员就出现了。整个菜场的蔬菜是否合格安全,都要经过此人的火眼金睛。老吴要从60多个蔬菜摊位中,采集16至20种蔬菜进行抽检。莴苣、小白菜、尖椒、生菜……他提着采集的蔬菜样品走进检测室,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老吴将把这些蔬菜样品切碎,放入器皿用药水浸泡,再加入测试试剂进行混合并抽入试管,放入农药残留检测仪检测。当一片蔬菜切片经仪器检测后,屏幕上会显示“合格”或“不合格”的字样。而且,这个食品安全检测系统是联网的,每份检测数据生成上传后,有关部门就能实时看到。如果查到某种蔬菜是农药残留超标的,整个菜场的蔬菜都要被封存,市场也会暂时关闭,菜场还会及时公示摊贩的姓名、摊位号等。如果不是货源问题,而是商贩自身行为,就要取缔其摊位资格,立即停业。据悉,市场管理方对此并不满足,而是努力再上台阶,力图将“报警系统”提升到新的高度——未来几年,消费者可以拿着票据查到买的菜是哪个农户种的。正是有了像老吴一样的忠诚卫士,市民才能买到放心菜。一位老大姐指着市场安检员笑着说:“他就是我们的‘警卫员’哩。”
近些年,执法部门对市场加大监管力度,民间人士的责任感也日益增强。方方面面交织而成的监管体系,让假冒伪劣无处可藏,而放心市场和放心企业越来越多,这是消费者的莫大福音。有关人士建议,应该建立“自下而上”的食品安全监管预警机制,可借鉴“110”的做法。面对公众设立“一站式”食品投诉中心,尽量简化、畅顺投诉渠道,尽早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干预、查处和整改。还有学者建议,应修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加大惩处力度,建立“全民索赔制度”:凡购买了伪劣食品的人,不管食品是否对身体造成影响,都有权利向违法企业索赔。对一些非法生产商,一定要罚他个倾家荡产。毫无疑问,上述合理建议与群众的殷切呼声正在汇成强大正能量,一旦将其付诸实践,食品安全的阳光必将普照市场。
若是做到这一切,实在比仿制一个“报警杯”的意义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