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年我国的光伏发电新增装机有望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然而,在经历了几年的运行之后,一些电站项目的质量问题开始逐渐暴露。特别是一些大型地面电站开始出现组件背板开裂、涂层减薄,背板燃烧等问题。目前,《光伏电站性能检测与质量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已在业内征求各方意见,对于光伏电站运行中遭遇的质量问题,在10月31日举行的2014中国光伏电站性能检测与质量评估技术研讨会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光伏电站建设不能一味追求造价低,最基本的是要保证其25年的使用质量。
三分之一电站存在质量问题
中国光伏产业协会此前发布的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宏观数据分析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电池、组件总产能超过40吉瓦,组件产量约为15.5吉瓦,电池片产量达到14吉瓦,硅片产量达到18吉瓦,多晶硅产量达到6.6万吨。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产量最大的十五家组件企业总产能达到24.9吉瓦,约占总产能的78.5%,产量为10.6吉瓦,约占总产量的83.4%,产能利用率约为85.4%,高于平均产能利用率6.6个百分点。前十家企业总产能达到20吉瓦,平均每家企业产能达到2吉瓦,产量达到8.66吉瓦,约占总产量的68.1%。产量最大的十五家电池企业总产能为19.7吉瓦,产量约为9吉瓦,产能利用率约为91%,约占总产量的80%。
根据国家能源局设定的2014光伏14吉瓦装机目标,今年下半年国内光伏项目将继续攀升。
“最近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建成的电站里有1/3左右的质量是不合格的。还有一部分电池按原规定25年会衰减到一定水平,但现在只过了三年就已经衰减到了25年的衰减水平,有的甚至当年就衰减了30%。”李俊峰表示,光伏产业已经走过了“青春期”,已经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电源形式。“电站建设不能一味的追求造价低,质量是电站的生命,在八到十年收回投资成本后,未来电站的寿命有多长,收益就会有多大。”在李俊峰看来,目前的招投标方式也不尽科学。“目前大多数招标只是看谁的价格低,价格低了中标希望就大。而为了压低价格,装备的生产成本也一再降低,这就使产品质量会出现参差不齐。”
检测标准应与国际接轨
随着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如何统一光伏电站的检测标准依然是业内认识关注的焦点。
在本次研讨会上,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首席战略官周篁表示,目前,应该制定相关的标准,并把握好市场主体定位,同时,应逐步将检测标准同国际接轨。
“从标准来说,到今天,统一光伏电站检测标准依然还有一些问题要去解决,恐怕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是‘百花齐放’。即使是同一种发电技术在同一个工厂生产的同一批的产品的发电效率也不能够完全一样。应该形成一些关键性的指标,围绕这些指标,大家就可以衡量电站的好坏了。”据了解,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检测主体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无论是中科院电工所还是北京鉴衡认证中心,包括一些制造企业本身,从软件、硬件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些检测能力,但是跟国际水平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我们是否能够达到国际水平,是否能跟国际接轨,这是目前我们在检测领域存在的问题。”周篁说。
对此,周篁建议,光伏产业要走出去,产品的标准也应该跟国际接轨。“能够跟TUV及其他一些机构互认。让我们对电站的评价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从而也能够得到国际买家的认可。”周篁指出,光伏行业已经发展到当前的水平,在检测行业里我国应有自己的品牌。“应该形成一个‘国家队’,经过这样的机构认证的电站是真正能在市场当中经得起考验的。同时,作为投资者去投资电站,他们买回来的东西是应物有所值,这就需要有一个真正的值得信赖的检测认证品牌出现,才能真正的使得我国的光伏行业能够科学、可持续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