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食品安全 » 正文

食品监管失位,岂能止于“震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3-04-08  浏览次数:765
核心提示:近一段时间,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媒体也发挥舆论监督力量展开了打假揭黑行动。某电视台的记者明察暗访半个月,曝光了

近一段时间,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媒体也发挥舆论监督力量展开了打假揭黑行动。某电视台的记者明察暗访半个月,曝光了哈市某区黑豆腐坊的脏乱差现象,闻讯赶到现场的当地卫生监管部门负责人对着镜头说“我们感到非常震惊!”

应该说,黑心商家罔顾消费者健康安全,肆意掺杂使假,生产现场污水横流……这些画面,谁看了都会触目惊心。不过一个细节是,这家黑作坊在当地已生产经营了很久,附近的许多群众都知道它的存在。这就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它没有早一些被端掉?监管者的“震惊”表态到底有多少诚意?

我们不妨来剖析一下。

第一种情况,是监管部门确实没想到身边竟有这么恶心的食品加工点,因此看到后感到无比惊讶。果真如此,恰恰说明了监管工作的乏力。作为一级卫生执法部门,理应做到恪尽职守,防微杜渐,确保自己负责管辖的区域内不出问题、少出问题。这是分内职责。然而,黑作坊就在身边长期经营,管理者却浑然不觉,反倒成了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的那个人。一方面,暴露了他们对当前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严竣形势思想准备不足,认识程度不够,因此才会吃惊;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们工作作风漂浮,消极懈怠,习惯于高高在上,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消磨时光。试想,如果执法人员能够经常下到基层,多作一些调查走访,还用等到被媒体曝光后才恍然惊诧吗?当前食品安全年年抓、月月抓、天天抓,问题却有增无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管力度不够。如果猫整天在睡大觉,耗子当然就会上蹿下跳。

而第二种情况是,监管者对真实情况心知肚明,只不过是在故作“震惊”,做样子给媒体看、给市民看。如果是这样,那这就很耐人寻味了。既然知情,却为何不去采取措施整治,难道其中有什么难言之隐或是见不得人的猫腻?这绝非公众的胡思乱想,一些曾发生过的案例就是有力的佐证。哈市道外区一家屠宰场私屠滥宰,记者调查结束后向有关部门举报,电话刚挂完,屠宰场就突然关门停业了,让人质疑“不法经营者能掐会算?”还有媒体暗访哈市道里区某川菜馆卖“口水鱼”,在与卫生执法人员一同前去查处的途中,一位执法人员打了一个电话,那边的川菜馆马上坚壁清野……猫鼠一家,沆瀣一气,百姓安全与法律尊严被折价出卖交换,这种现象已屡见不鲜。而一旦把戏被媒体戳穿,又故作震惊,制造“不知者不怪”的假象,已经成为一些徇私枉法者的惯用套路。

剖析至此就不难看出,无论上面提到的哪一种“震惊”,都已经严重损害了执法者的形象,辜负了人民的信任。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政府应该对假冒伪劣和黑心食品坚决进行查处,并且让不法分子付出昂贵的代价。”正在推进的大部制改革,也在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这些都是民生利好信息。但再坚定的决心、再完备的法规,还需要具体的人去实施。因此,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打造一支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食品安全执法监督队伍,同时要在制度上完善对执法者的“监督”和“监管”,让违法者、执法者都无隙可乘,才是打赢这场餐桌保卫战的“取胜之匙”。

我们希望,当再有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时,相关监管部门不单单是感到“震惊”,还更应该脸红。知耻才会后勇,从而更好地认清肩负的重任,兢兢业业,守土有责。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948.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食品 监管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