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山东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周建安在该局领导干部大会上指出:“‘放、管、治’是中国质量的改革之路,山东检验检疫系统今后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围绕‘三个转变’,运用集成管理理论,坚持‘放、管、治、合’四轮驱动强质量,走质量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合作之路、强国之路。”
这是山东检验检疫人立足地方实际,贯彻落实中国质量(北京)大会精神的动员令,大会精神迅速在齐鲁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放”要放出活力。“放”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只有简政放权,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质量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质量主体作用,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增加企业创造力。落实“放”,首先要按照“删繁就简、流程再造”的要求,简化行政审批,降低准入门槛,做好“减法”。探索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网上审批,实施电子证书、电子核销管理,3个工作日完成初审并提交质检总局;简化出口食品企业备案程序,开展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评审风险分级管理,探索保鲜蔬菜等初级农产品备案监管模式改革,缩短企业的加工出口时间,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实施将玩具、日用陶瓷出口商品注册登记现场评审、出口食品包装备案、进口食品接触产品备案和出口危险货物包装生产企业分级评定、出口动植物及其产品生产企业注册登记等工作下放分支局,试点将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业务、货值200万美元以下的进口旧机电备案审批下放分支局。实施原产地证签证“全流程无纸化”申报,取消原产地备案企业年审,节约企业成本。在做“减法”的同时,注意做好“加法”。加大对会议精神的宣传解读力度,让“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理念深入人心,倒逼企业严格落实企业质量首负责任制,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设立质量管理机构,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推动企业抓质量。
“管”要管住关键。“要紧紧抓住把关服务、效能效率这个牛鼻子,一手抓把关成效,一手抓贸易便利化;一手抓效能,一手抓效率,提高监管针对性、有效性,加强对市场的事中事后监管。”周建安强调。加强综合管理体系建设,集成管理,明确“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建立完善监督抽查制度、分级监管制度、黑名单制度等,将综合管理体系贯穿于检验检疫报检、施检、监管、放行工作全流程,融入检验检疫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对出口货物,探索实行以质量管理和风险分析为基础的快速放行模式。完善进境风险分析和预警管理机制,加强对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的风险分析,加强对进境大宗货物和消费品的质量管控,有效防止疫病疫情和有毒有害物质传入。开展打击进出口商品违法行为,优化市场环境,结合退运调查和监督抽查,以出口援外物资、双边协议产品、市场采购商品以及跨境电子商务检验监管为重点,探索建立打击出口假冒伪劣商品常态化工作机制,严格查处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废充好行为,维护正常出口贸易秩序。
“治”要治出成效。李克强总理强调,治就是实行质量社会共治,形成推动质量提升的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由管到治,是对质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检验检疫工作的发展方向。新形势下,鲁检人形成了治的思想共识。与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充分调动行业组织、新闻媒体、广大消费者的积极性,实现目标、信息、组织集成,杜绝“劣币驱逐良币”,鼓励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优劣“用脚去投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倒逼质量提升。面对复杂而又敏感的食品监管任务,要变管为治,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国检指导、龙头带动、部门联动、全民行动的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管理机制,打造全国第一个“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形成以示范省为突破口、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使其成为以质量兴省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途径,打造出口食品农产品的中国品牌。
“合”要形成合力。“合则进、闭则退”,统筹打好国际、国内合作两张牌,夯实事业基础,形成抓质量合力。在国际层面,加大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官定分析检测协会(AOAC)、欧盟食品局等权威机构的技术协作与交流,练好内功,提升保障质量的能力和水平。在国内层面,加强部门合作,整合各种资源,健全工作机构,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政策研究,建立起与政府、行业、企业联动的技术型贸易措施应对机制;全面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与有关口岸管理部门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与交通、农业、商务、卫生、海关、工商、食品药品等部门以及检测机构、医疗机构、国外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检验检测技术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检学研合作实验室和研究生培养基地,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检测服务基地,发挥技术优势,配合公安、海关、海事等部门执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