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处早期竞争 安全问题应受高度重视
“可穿戴设备完全是早期竞争状态。”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委会副秘书长王新霞近一两年密切关注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并直接接触了大量制造者,在近日举办的“4G时代的穿戴式终端与智慧健康”报告会上,她分析了可穿戴设备目前的发展状况:“市场碎片化需求,产业链不成熟,消费者的认知不够,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也未激发用户使用购买欲。”
今年9月初,Baidu Eye、Apple iWatch的接连面世,让可穿戴设备更加瞩目。谷歌、苹果、微软、索尼、奥林巴斯、摩托罗拉等诸多科技公司也都开始在这个全新的领域深入探索。有人判断,智能穿戴将成为下一轮工业革命浪潮的核心技术之一,因为它链接着4G、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技术。
据王新霞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市场上有大约500种可穿戴设备,包括手环、眼镜、挂件、手表、戒指。
19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提出可穿戴设备的研究方向,1977年,世界上首款可穿戴设备面世,是一种能让盲人“看见”东西的头戴操刀摄像头。2012年4月,Google glass问世,今年9月Baidu Eye诞生,9月9日,Apple iWatch上市。
之所以可穿戴设备这两年迅速兴起,王新霞分析,主要是智能终端的普及,老龄社会的到来,还有就是青壮年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提升。
对于可穿戴设备是灵活的小企业有竞争力,还是大企业容易成功,王新霞认为是大企业更有竞争力,因为大企业有成熟的技术以及可以持续投入的资金。
百度近日对智能手环程序开源,百度云设备技术经理孙鹤飞认为这将是小企业的一个好机会,因为在价格战之下,小企业无法安心投入算法,也就不会有好的创新。百度今年已经在智能眼镜、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多个可穿戴技术领域申请了专利,这意味着技术的公开。孙鹤飞介绍,百度开源很彻底,包括原理图、代码、应用程序,甚至是测试工具。
由于可穿戴设备的特点,健康领域毫无争议地成为可穿戴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目前,爱普生、百度、360等均推出了相关的健康可穿戴产品。那么在智慧健康领域还有哪些可能的创新应用?其产品与市场发展将会如何?这也是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论坛(yocsef)举办“4G时代的穿戴式终端与智慧健康”报告会的目的,邀请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专家从不同视角进行深入探讨。
中科院计算所普适计算研究中心主任陈益强,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面向可穿戴健康的用户行为感知计算研究。他认为,以前可穿戴技术的研究方法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现在则转向长期监测以及疾病预防。
例如抑郁症的一个特征是低活动性,表现为行走速度变异,通过用户行为感知技术对步态分析,就可获得用户的身体精神状况。在对用户行为感知时,陈益强介绍了其中一个特点,就是非干扰性,即为用户不干扰甚至是不直接接触身体的情况下获得健康信息,比如无线感知、悬空交互等。
但是,可穿戴设备风起云涌之时,安全问题也同时摆到了开发者和使用者面前,可穿戴设备的安全问题成为报告会的议题之一。奇虎360智能硬件高级总监任锋认为,可穿戴设备只是信息输入、输出的变化,但是技术壁垒越来越低,软硬件开发平台越来越开放,受到的安全挑战自然越来越大。
他提到近日发生的iCloud被黑客攻破,发生用户个人信息泄密事件,“在可穿戴设备背后有许多眼睛盯着信息和钱包。”
他举出的几个例子都让人紧张。比如有的充电宝是信息盗取设备,只要与手机相连,信息就被窃取。还有的智能插座,传输协议不安全,易被盗取信息,对有些设备也不安全,比如说家里的燃气用具。因此,基于安全以及使用习惯,360从移动设备安全、网络安全、人身安全三方面入手进行硬件开发,并且考虑健康和节能,目前的产品有家庭卫士、儿童卫士和防丢卫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