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电子电器 » 智能终端 » 正文

可穿戴设备行业仍处探索期 支持与质疑并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09-05  浏览次数:710
核心提示: 行业仍处探索期 可穿戴设备简单来说,就是指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上的一种便携式设备。 从2013年开始,
    行业仍处探索期

    可穿戴设备简单来说,就是指可以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上的一种便携式设备。

    从2013年开始,智能腕表、手环、眼镜陆续步入大众视野,成为“潮人”们追捧的对象,这一年更被业界认定为“可穿戴设备元年”。这一年,各大公司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可穿戴设备:耐克发布全新多彩手环Fuel Band SE;三星推出智能手表Galaxy Gear;百度联合TCL发布Boom Band手环。

    虽然一年过去,但易观国际分析师徐昊认为整体发展步伐跨越并不大,目前还停留在最初探索期。徐昊在接受《金证券》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市场竞争者多,但产品特别成功的案例数趋近于零。很多产品发展至今并无质的飞跃,市场仍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

    支持与质疑并存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测评人士向《金证券》记者透露,目前可穿戴设备的拥趸主要集中在年轻人或科技发烧友上,市场销量不佳、覆盖面并不广。

    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同事及20名路人。同事中,正在使用或曾经使用过可穿戴设备的只有两人。而20名路人中,记者选取了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以及小学生各5名进行采访。其中了解可穿戴设备的不足三成,真正使用过的只有3人。

    虽然小范围统计数据显示该类产品的使用者并不多,但使用过的消费者忠诚度都较高。

    正在使用某智能手表的“潮人”张先生是个十足的科技发烧友。“价格不贵、方便实用”是张先生对于这款产品的评价。

    该款产品售价千元左右,让张先生觉得很“酷炫”。他向《金证券》记者介绍,除去显示界面多样化选择外,手表和智能手机配对后,不碰触手机便能获得短信和来电提醒的功能很人性化。而计步、监测心率和睡眠质量等功能在张先生看来,对其健康管理起到不小的作用。

    但也有人和张先生持不同意见。年近六旬的吴阿姨告诉《金证券》记者,虽然没有使用过,但也听自己孩子提起过,这样的产品还是少用为妙,“每晚戴着额外的东西入睡,还不知道有没有辐射呢。”她担心,即使这些可穿戴设备真的能检测出数据,准确度又如何?“不准确的数据,反而会增加心理负担。”

    部分功能是鸡肋

    《金证券》记者咨询了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刘红权主任。刘主任表示,“心率监测比较简单,这类手环、手表佩戴在手腕上,想测量出一个数值来,并不困难。”不过要想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保持测量前身体、心理稳定的状态很重要。

    至于监测睡眠质量的功能,刘主任表示准确度很难保证。他告诉记者,在医院进行睡眠质量监测,耗时一个睡眠周期。医院主要从就诊者呼吸暂停情况及视频脑电图的数据来综合判评。呼吸暂停一项包括了当前很多人会遇到的打鼾等睡眠呼吸问题;而视频脑电图则结合了脑电波数据和睡眠姿势变化等动态画面。在医院测量都如此复杂,想要借助可穿戴设备直接获得一个准确的数据,难度不小。

    前述专业测评人士也告诉《金证券》记者,之前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个实验室曾做过一个实验。将市面上可以监测睡眠质量的智能设备集合起来测试,发现这些设备并不能真正监测用户的睡眠质量,基本上都是通过监测人睡眠时的一些动作,来判断使用者是否处于深度睡眠状态。不过该测评人士也表示,吴阿姨所担心的辐射问题基本不存在。

    易观国际分析师徐昊表示,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主要集中在手表、手环两类,由此衍生出的新型智能家居设备也在兴起。

    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确实有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目的,但关键在于用户的认可度。前述测评人士则认为,目前大部分可穿戴设备还属于鸡肋,技术含量不够,并非用户刚需,产品价格也虚高。

 
  来源:金陵晚报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8506.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