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信息技术 » 物联网 » 正文

IT公司强势踢馆智能汽车,车企如何破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07-25  浏览次数:1410

汽车业内如何看待主导权问题

比亚迪王传福认为,推进汽车智能化和新能源化只能全部靠自己,他将汽车跨界的核心技术归纳为6个:变速箱的软件、TCU(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发动机的软件ECU(电子控制单元,又称“行车电脑”、“车载电脑”等)、电池的软件、电机、电控。这六大核心技术有无穷无尽的配合,每时每秒都在变化,不是三四个公司技术堆砌而成。只有自己做,再集成软硬件才是最好的模式。

而北汽研究院信息系统工程师魏春鹏则从另一方面表达了与IT合作的担忧。他认为在娱乐信息技术方面,完全可以和IT共同进行。而跟车辆安全相关的诸如救援、碰撞报警等智能系统的开发则要以车厂为主导,因为一个糟糕的手机可能会通话不畅,而一辆设计有缺陷的汽车则能夺人性命。“汽车有2万多个零部件,从出厂到报废要行驶上百万公里,应对各种复杂的天气和路面状况。如果我们把信息开放给外界,车主在驾驶过程中被黑客入侵,修改驾驶命令,出了事故怎么办?”国内一家汽车公司高层亦如此说道。

除担心配合及安全外,造成车企在智联领域思维趋向保守的最关键问题在于:企业基因不同。车厂做制造起家,互联网则做产品和服务起家;车厂在销售完成时就已经实现了利润,互联网产品则在用户使用的那一刻才刚刚准备盈利。后者更重视用户的体验,而目前消费者对智能化的认知与使用度偏低,整车企业很难突破利益关。另外,导致车企保守的原因还有两个方面,一是觉得有些技术没有必要现在做,二是车企本身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想被IT在核心技术方面牵着鼻子走或许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目前,整车企业大多认为IT目前所从事的智能化大多仅涉及的是车载系统,而另外的车体智能技术完全无法与拥有百年积淀的传统车企媲美。和手机、电脑等行业不同,汽车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更加有力,即使IT企业真的在汽车智能化方面对车企构成挑战,要夺走汽车厂商牢牢把握的控制权也绝非易事。其次,无论是从调查数据,还是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汽车性能、品质和品牌是消费者购车时最为看重的三个因素。或许未来一部分人会在购车时考察智能系统的易用性和功能多少,但真正成为主流也许还需要漫长的时间,这给车企更充分的时间来准备。未来会有更多的车企内部设立IT部门,吸收IT经营与购买成熟模式,甚至收购IT企业。

在评论家看来,传统车企与IT拥有各自优势,也有弊端存在,需相互了解,相互融合,优势互补。未来并不存在于谁真正收购谁,更多的还是企业的观念的转变。IT企业为汽车企业注入新的思维和灵感,同时也在汽车智能化的过程中分得一杯羹,这或许是一种更大的可能。对于汽车厂商来说,能够更快更前瞻的抓住智能化潮流,使得汽车产品更好应用智能化技术,从而更积极参与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浪潮中,才是更重要的。

车企要把握发展主动权,需有明晰的车联网长期发展战略

发展智能互联技术,汽车与IT公司在技术路线,技术解决方案和引导消费方向方面存在分歧,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的领域而言很正常,说谁主导谁,也许是个伪命题。不过,车企需要在汽车智能化和车联网发展大势中顺势而为,掌握发展主动权,形成独特竞争优势,需要有明晰的车联网长期战略。

首先,对于未来10年到20年汽车作为一个大的智能硬件和可联接设备,到底将是怎样的,车企需要有自己的相对准确的判断。就好比诺基亚10年前预测未来的手机——仍是以通话为主要功能,同时有可以有简单的上网浏览和发邮件的功能,因而,防摔通话稳定性好等还是关键因素,基于这种预测的手机技术战略会与实际偏差很大,以至于最终被淘汰出局。未来的智能互联汽车未必有手机行业变化那么大,但对于“未来汽车到底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必须有深刻的理解。

其次,在“对于未来的汽车产品会怎样”的问题有清晰的理解后,就需要分析产业分工和技术定位。比如,你到底是准备作苹果IPHONE模式垂直一体化并在服务层面半开放呢,还是像三星小米这种利用安卓全开放平台基础上的二次开发策略呢?完全取决于你公司自己的定位和资源实力。当然,这里不仅仅指操作系统,其它的智能互联技术模块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近的选择。

最后,如前面所说,智能互联技术还为车企间的竞争提供了变量,车企或可领先一步利用跨界技术来占领市场,或利用跨界技术来提供汽车和售车后的车主用车服务,与其它车企差异化定位,也可能出奇制胜。

总之,IT公司与汽车公司谁主导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大势、分工的理解和重塑价值链的差异化竞争上。

 
  来源:盖世汽车网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8291.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