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家奥利弗·布雷迪及其团队创建了一种统计模型,以帮助制药商测算如何增加埃博拉试验性药物的产量。布雷迪说,3万人的统计结果表明,疫区多个群体面临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风险,包括患者亲属、医务工作者、葬礼筹办者以及医疗志愿者和援助人员。
“需求可能比许多人意识到的还要高,”布雷迪写道,“我们的分析未经加工,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但它的确表明,想要均衡、公平地展开治疗和预防干预工作,必须充分增加(有效药的)存量。”
「生产提速」
这轮疫情中,试验性药物ZMapp带给人们希望。路透社报道,两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人和3名显现疾病症状的非洲医务工作者已经使用这种药物并取得积极效果。
不过,ZMapp生产商美国马普生物公司说,现有药物使用殆尽,增加产量还需时间。这家药企当前正与美国政府和位于肯塔基州的“生物进程”企业合作,加快批量生产这种药物。
根据汤森路透公司旗下出版物“生物世界”的统计数据,现阶段,共有17种抗埃博拉药物和12种疫苗处于不同的试验阶段。有学者认为,在有效治疗药物和疫苗有限的背景下,应该寻求借助其他手段遏制疫情。
“让所有受感染者或有感染风险的人都能得到治疗,这难以想象,因为没有足够的试验性药物,”英国诺丁汉大学分子病毒学家乔纳森·鲍尔说。与许多专家一样,鲍尔认为,通过标准化的感染防控措施和公众卫生教育,当前疫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如果目标是防止埃博拉出血热在人群中出现,那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最好的办法是(接种)疫苗,”鲍尔说,“但这没办法明天就实现,无法解决西非现在面临的问题。”
「希望再现」
美国研究人员8月20日说,他们研制出一种试验性药物,成功救活感染马尔堡病毒且已出现疾病症状的猕猴。由于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极其相似,这一成果或许有望帮助控制埃博拉疫情。
得克萨斯大学学者托马斯·盖斯伯特及其团队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研究报告说,新的试验性药物利用小分子干扰核糖核酸(RNA)制成,进入体内后可阻止病毒复制,进而发挥效用。
研究中,研究人员把16只猕猴分成4组,分别在它们感染安哥拉型马尔堡病毒不同时长后使用新型药物,其中感染病毒3天的4只猕猴已经出现出血热症状。安哥拉型病毒株是马尔堡病毒中最厉害的病毒株,与现在西非流行的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一样具有高致死率。两者发病过程极其相似,临床上难以区分。
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治疗的16只猕猴全部存活,未接受治疗的5只猕猴在感染后大约一周时间内全部死亡。
盖斯伯特说,他领导的研究团队曾在2010年运用相同技术,有效治疗了感染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48小时、尚未出现疾病症状的猕猴。基于这一数据,他们的合作企业、加拿大特克米拉制药公司正着手研发一种抗埃博拉病毒新药。
此外,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下属的过敏与传染病研究院负责人安东尼·福西说,这一机构将于几周内展开一种埃博拉疫苗的人体试验。如果获证安全,准备前往疫区的美国医疗援助人员将接种这种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