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TCP/IP和以太网等网络技术,具有价格低廉、使用便利、特别适合计算机联网的特点等,从当时边缘的计算机通信市场起步,最终发展到了整个通信市场。当时这些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根本无法和“电信级”的ATM等产品相比,那时尽力而为(Best effort)的口号看似积极向上,其实就是质量“无法保证”的代名词。
贵族气十足的ATM败给了丝的IP和以太网。IP和以太网技术上位为主流通信技术后,业内又开始致力于把IP技术电信化,把以太网技术电信化,做智能管道,开始了新一轮的网络性能提高竞争,等待新一轮颠覆性技术的出现。
业内曾经以为这一轮的颠覆性技术会是IPv6,但实践证明它只是下一个版本而不是下一代的IP技术,具有革命的风险却无革命的回报,守成尚可但难堪革命重任。于是在2005年前后又出现了“未来互联网”的说辞,企图颠覆现有互联网的架构,其成果之一就是现在大热的SDN。SDN的思想很接地气,但与未来互联网远大的革命理想还不在一个层级上。
10多年来,电信市场的领导企业也致力于业务能力更强的WAP、NGN/IMS和IPTV等,其核心思想是基于IP技术,构建基于网络的“围墙花园”,用电信的理念去改造互联网,通过可管可控实现高品质服务是其核心目标。以话音为核心设计的业务体系,根本无法适应以数据为核心的互联网世界。电信业这种企图采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体系对互联网的改造,还是失败了。
无论是ATM、NGN还是IPTV(但愿不包括未来的5G技术),都致力于所谓的电信级,过度满足了主流客户(电信运营商话音通信)的需求,忽略了新客户(如计算机通信、互联网企业)的关键新需求,导致了今日之败。所谓高品质的“电信级”的说法,没有权威出处,没有国际标准,更像是有些人把市场炒作当了真,自入樊笼而叫好不叫座。
克里斯坦森在新版书中预言,在不远的将来,相对于个人电脑硬件和软件供应商,“互联网工具”可能也会成为一种破坏性技术。硅谷“创业之父”保罗·格雷厄姆在《黑客与画家》中,以其1995年创业研发的Viaweb(后被Yahoo在1998年以4900万美元收购)为例,详细说了“互联网软件”相对于桌面软件的优势,以及对微软等软件公司的颠覆性。现在很清楚了,这个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软件,就是云计算。
昔日IT产品的引领者,IBM、HP、Oracle、Intel等,他们的技术满足的是金融和电信等主流IT市场的需求,质优价高,利润丰厚。满足这些主流客户的需求,开发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以实现更高的售价和更大的利润率是他们最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