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六价铬为吞入和吸入性极毒物,可通过消化、呼吸道、皮肤及黏膜侵入人体。皮肤接触会引致过敏,一旦致敏3mg/kg的浓度足以引发过敏性反应,也有可能造成遗传性基因缺陷,吸入可能致癌,对环境有持久危险性。在此之前,欧盟国家中只有德国对服装、表带、包、椅子、沙发、颈袋和皮革玩具实施六价铬含量不超过3ppm的禁令,而其他欧盟成员国目前对六价铬的要求是控制在1000ppm,二者差距超过333倍。2013年至2014年一季度,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通报中国皮革类产品35起,被通报原因全部为六价铬超标。
据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和中国皮革协会联合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美国、欧盟、东盟是我国皮革制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三者合计约占52.6%。2013年,出口美国、欧盟的份额有所减少,合计下降1.8个百分点。欧盟市场份额下降,很大程度和上述REACH法规的规定有关,从而增加了我国皮革制品出口的限制。
目前,欧洲一些国家的皮革制造商在铬处理方面做得比较好,即使用了铬鞣剂也能在工艺上控制到几乎检测不到六价铬。而我国在传统革鞣工艺控制过程中,忽视工艺参数实施的细节,如液量过大、提碱终点pH值偏低、生产时间不足、蓝皮出鼓不水洗、不静置陈化、后续加工过程使用脱铬剂、机械作用产生高热能等。要达到欧盟标准中的严苛要求,就需要对整个制革以及运输过程做好管控,这对我国皮革制作传统工艺提出了挑战。
该法规的再次修订,将增加检测项目,导致成本增加。单以检测费用一项为例,出口欧盟的皮革制品进入市场要经过强制检测,而第三方检测费用需数千至上万美元不等。大企业原材料采购量大,可以通过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签年度、半年度协议降低检测费用。而中小企业则需检测一批付费一批,成本大大增加。因为需要增加对皮革制品六价铬相关项目进行检测,仅原材料采购环节的成本就增加了15%左右。
对此,广东省WTO/TBT通报咨询中心负责人认为,欧盟REACH法规调整,虽然对我国的皮革制造设立了高成本和高门槛,但有利于促进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目前,六价铬管控的全面升级对于我国已经拥有成熟完善的皮革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能够更有力地率先抢占欧盟市场,而对于制革工艺落后的中小企业来说,必须加大改善生产工艺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制革工艺参数达到欧盟REACH法规要求,否则将被淘汰或被迫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