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以来,我国电冰箱安全和性能标准紧跟国际形势,进行了一系列修订。目前,安全标准GB4706.13-201X修订工作已经完成,标准已进入报批阶段,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可完成审批。性能标准GB/T8059于2014年4月在嘉兴进行了第二次讨论,已确定标准框架及主体内容,近期会再次召开会议进行定稿。
性能标准关注容积噪声
冰箱性能标准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容积测试方法变化、耗电量测试方法完全改变等七大方面。
安全标准已处于审批阶段,建议企业关注新修订内容,如新增加的对CO2跨临界制冷系统的特殊要求等。一方面,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冰箱制冷剂的替代方向;另一方面,我国家用冰箱在CO2制冷剂的使用上仍处于探索阶段,而在设计之初若能将产品的安全性要求考虑进去,不仅能为产品的设计提供指导,更能为将来顺利通过ccc认证做好准备。
性能标准GB/T8059在2013年修订初稿的基础上,又根据IEC62552FDIS稿进行了再次修订。性能标准的变化内容主要集中在容积测试方法变化、耗电量测试方法完全改变、增加装载耗电量试验、增加冷却能力试验及降温试验等。与此同时,此次标准修订还将噪声的测试方法按照IEC60704-2-14的内容进行了更新。针对上述变化内容,企业应着重关注如下几点:
一是容积变化。新标准采用新的测试方法,测出的容积比原来的有效容积有所增加。容积增加不仅会影响能效等级的变化,对具体的性能测试项目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冷冻能力测试时,冷冻负载放置量由原来的4.5kg/100L变化为3.5kg/L。
二是定义变化。新标准中冷冻箱的定义适当放宽,仅要求温度≤-18℃,而对冷冻能力不再有要求;新标准中冷冻箱包含了冷冻食品储藏箱,这样也会影响对冷藏冷冻箱的定义,若按照现行的能效标准进行能效等级计算,会影响器具的分类,进而影响相应系数的选择。此外,变温室定义的变化,使得原来不属于变温室的间室,按照新的定义会成为变温室,这样也会影响基准耗电量计算时的CH值的选取。
三是耗电量测试方法的变化。现行标准耗电量的测试方法是在25℃环境温度下,关闭冰箱门测得的一种稳定状态的耗电量。目前冰箱产品的设计大部分都是针对这种工况及测试情况进行的设计,按照现有测试方法,冰箱产品90%可达到能效等级2级以上水平;然而,新的测试方法不仅环境温度变化为16℃和32℃,而且增加了开门装载的试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装载耗电量会导致耗电量增加15%左右,而冰箱产品耗电量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也相当大。如何能够保证16℃和32℃的耗电量以及温度的稳定性,如何优化系统配置,降低能耗,应成为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四是冷却能力试验。该项试验是新增的试验项目,缺少可以借鉴的经验。以往对冷藏室仅有温度的考核,对其冷却能力却没有要求。新的要求能否实现,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摸底试验并改进不足。
五是降温试验。降温试验在43℃的环境温度下进行,而不管气候类型如何,均应具有高温环境下的降温能力。这对于N型和SN型的器具来说,要求相对高些,这就要求企业在设计产品时注意这方面的变化。
六是辅助装置耗电量。此部分应重点关注自动制冰机的耗电量,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带自动制冰功能的冰箱也越来越多,目前标准中给出了带水箱式自动制冰机的耗电量测试方法,而直接连接水源的自动制冰机的耗电量测试方法会在今后的标准修订中进行完善。这也给出了将来标准修订的一个方向,希望能够引起企业的注意,在设计研发时多关注自动制冰机的耗电量,为今后的标准修订做好充足的准备。
七是噪声测试方法。噪声测试方法根据IEC60704-2-14:2013进行更新,测试点由原来的4点法变更为10点法,而且规定了具体的测试工况、间室温度设定以及采样周期,使得测试方法更准确、更清晰。
中小企业应提高标准关注度
技术薄弱的中小企业可以多与高校、检测机构合作,共同改进产品设计以应对标准变化。
总体而言,家电行业标准的修订,一方面是因为新产品的出现对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标准需要修订完善;另一方面,标准修订还具有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品的发展趋势。冰箱的安全标准和性能标准也本着这两个方向进行修订。新修订的标准更接近冰箱的实际使用情况,也能响应当今节能环保的号召。而对于我们冰箱企业来说,从标准的修订内容不仅可以了解最新的国际标准动态,更能从中找出今后冰箱产品的发展趋势、发现不足,并进行改进。
我国冰箱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标准的关注度以及正确理解标准上不如一些大企业。在国外,许多冰箱制造企业直接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不仅能够及时掌握标准动态,更能从标准的变化中找到今后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当改进、完善的地方。我国冰箱企业也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做到以下几点,以应对新的标准变化:
首先,企业应对标准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技术薄弱的中小企业,可以多与高校、检测机构合作,共同改进产品设计,以应对标准变化;其次,应尽量参与到标准的制修订中来,及时掌握标准动态,善于使用标准,从标准中找出产品的发展动向;再次,注意提高产品质量,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