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标准法规 » 国内动态 » 正文

最严食品安全法托住道德底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05-16  浏览次数:1222
核心提示: 本报特约评论员郭绵山  没有最严厉,何来最安全?唯有让法条成为高压线,让人们碰不得,民众方可吃得放心与安心。  在万众
 本报特约评论员郭绵山 

  没有最严厉,何来最安全?唯有让法条成为高压线,让人们碰不得,民众方可吃得放心与安心。 

  在万众关切之中,食品安全治理终于在法治层面提升到了“最严厉”的高程。 

  5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家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草案称,“对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等各环节实施最严格的全过程管理”“建立最严格的监管处罚制度”,两度称“最”,其意若明,回应的正是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上的最强烈期待。 

  这些年,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止一次地进入公共视域。当那些有毒有害食品,进入流通环节,造成一些恶劣影响事件;当那些触目惊心的食品生产过程曝光,大倒公众胃口;当那些奇特的化学名称,从盐酸克伦特罗到三聚氰胺,让人们记不尽记,防不胜防,我们称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公众最关切的民生问题就并不为过。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鲜明表情,甚至成为民众生活痛苦指数的一个表征。 

  人们常说,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事实上,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可能更复杂、更棘手、更尖锐,也更考验勇气与智慧。食品安全问题,就是发展起来之后的这样一个问题。在温饱问题未解决之前,很少会出现这些问题。然而,温饱解决之后,这些问题诞生了。为什么? 

  我们所谓发展起来之后,对应今天即是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一切都在发生变动。最终落到人那里,就是人心发生了变化。原有的道德伦理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于是很多人不再恪守为人处世做事的底线。当底线一降低、一弃守,就能获得源源巨利时,一些人为之欣喜若狂,不再计较良心之失,甚至相互之间谁比谁更下作、更无耻。那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道德层面,不正是如此么? 

  也正是在这个转型期,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然而原有的制度规则并未作出相应的反应,或是对变动的环境物事视若无睹,或是左支右绌,其结果,制度即成稻草人。而一部分执行制度的人,面对转型期的制度滞后,变得缺少良知,缺少责任,有的甚至搞权力寻租,欣然腐败。 

  由此,重新建构转型期的道德与制度即是当务之急。当道德建构和收效相对缓慢时,制度的建构,则是破题之举,也有助于把道德拉入良性循环之中。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现在的问题是,侵害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太低!”“对那些丧尽天良、蓄意害人的违法犯罪分子,要通过修法,给予他们最严厉的处罚!”“要让违法犯罪分子承受付不起的代价,让失职、渎职人员受到躲不掉的惩处。”此论可谓掷地有声,刚性的制度与刚性的执纪,正是托住道德底线、重建市场秩序的关键所在。 

  如是,我们期待,法律硬起来。没有最严厉,何来最安全?唯有让法条成为高压线,让人们碰不得,民众方可吃得放心与安心。

 

 
 
  来源:京华时报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6954.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食品安全法;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