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LED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加大,未来我国LED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LED核心技术和专利基本被国外垄断。可以说,我国的LED产业是在“快乐”中“痛苦”地前行。
国际视野下的LED产业
当前,全球已初步形成以亚洲、北美、欧洲三大区域为中心的产业格局,以日本的日亚化工、丰田合成,美国的科瑞、普瑞和德国的欧司朗为专利核心的技术竞争格局,来自日、美、欧的几大国际厂商代表了当今LED的上游水平,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收入上,更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垄断,50%以上的核心专利都掌握在这几大厂商手中。而我国的LED还处于较低端的水平,80%左右的产品集中在景观照明、交通信号灯等应用市场,通用照明市场还在推广之中。
LED产业谨防“陷阱”如何规避专利风险
随着国内LED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把目光转向中国。近几年,我国受理LED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显著增加。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研究中心称,全球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申请了专利,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和荷兰。其中,日本以1306件专利申请的数量遥遥领先,占申请总量的24%。在有效专利方面,国内专利申请与国外来华专利申请的比例约为4:5。但在这些国内专利申请中,台湾地区占据了大量的份额,其有效发明专利占到了53%。从产业链的分布来看,国外公司主要在芯片、封装领域的专利较多,有一半的LED核心发明在我国提出了专利申请,国外LED企业掌握了绝大多数的核心专利技术。
曲折中前行的国内LED产业
国内的LED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上海、大连、南昌、厦门、深圳、扬州和石家庄等7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景观照明和普通照明领域。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照明电器生产国和第二大照明电器出口国。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有LED企业3000余家,其中年产值上亿元的只有140家。然而,在这140家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的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超过5亿元的也只有少数几家。
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LED产业在艰难中前行呢?究其原因,一是行业缺乏权威的行业技术标准;二是企业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下游的应用领域,在上、中游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而国外大公司和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些企业已经垄断了大部分LED核心技术,大陆企业只能把目光转向技术含量较低的下游应用市场。
我国LED行业除了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之外,产学研结合比较松散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LED专利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在外延领域,专利拥有量排前三名的分别是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物理所和北京工业大学;在芯片领域,排前三位的分别是中科院半导体所、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大学。与科研院校相比,国内企业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较多。
与外国公司相比,我国LED专利申请明显处于劣势。据高工LED产业研究所调查,中国的LED相关专利申请共2.6071万件,其中处于产业中游和下游的封装与应用方面的专利接近50%。尽管我国在电极、微结构、反射层、衬底剥离、健合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大多属于外围专利,发明专利只占60%,且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和向国外申请的专利不多。
面对国际竞争对手的“虎视眈眈”,国内企业更应苦练“内功”。首要的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重点研发能够被市场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新技术;其次是与国外公司展开合作。应该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模仿创新,通过对竞争对手的核心专利进行改进,提高其技术效果;再次是申请改进型专利,这是规避专利侵权风险的一条有效途径。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促进我国LED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内有些研究机构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而有些企业则具有较强的加工制造能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应该强化合作意识,促进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龙头”企业。
总之,我国的LED企业一定要重视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前期积累,学习运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运用专利开拓国内外市场,把一个个“陷阱”变成良好的市场前景,这样才能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