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观点 » 正文

质量问题 专访苏宁电器生活电器部技术经理蒋朝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0-12-23  浏览次数:4651
核心提示:1、记者:在西方学者看来,我国要从根本上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中国式的倚重人品、责任心的质量文化,就有必要与西式的高度重视流程

1、记者:在西方学者看来,我国要从根本上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中国式的倚重人品、责任心的质量文化,就有必要与西式的高度重视流程和系统力量的质量文化相对接。对此你怎么看,就你体会,国内实际品管工作对个人品格的依赖有多大?

蒋经理:质量问题分三种:一是不把问题当做问题(或者说没标准没要求),二是根本就没有发现质量问题(或者是没能力发现及检测问题),三是发现了质量问题没处理没制止;

我想上面所说的依赖于个人品格的说法应该是指第三种,例如近年的假紫砂事件,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都是这种明知故犯的案例。事实上,这类事件又恰恰与品管当事人员无关,类似事件往往是一个行业的潜规则造成的:美的紫砂十几年了,突然被媒体宣导假紫砂有毒,就全部下市了;毒奶粉直到出现大量大头儿童才受到重视,在此之前也是十几年了。

出现如此大的质量事故,绝不是某一个品管的个人品格所能决定的,而恰恰是潜规则这一个巨大的“完善”的体系造成的。因为有潜规则的默许,所以平常检验标准里根本就没有要求检测这一项,三聚氰胺的检验标准也是后来才加上去的,假紫砂也是媒体曝光后才全面重视的。所以重大质量事故的出现真正意义上来说还是标准不完善造成的,与个人品格关系不大。

个人品格只会造成短期的、比较小范围的质量问题,而标准的缺乏与不完善才是造成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现在我国各个工厂的质量控制一般都有一个基本的体系,如来料控制、过程控制、成品检验、寿命测试(可靠性测试)等,很难说哪一个人的品格不好就会造成很大的问题。

可能因为假紫砂、毒奶粉事件让人感觉到中国的质量完全靠部分人的人品或责任心,实际上这是误解。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大家普遍认为合格的东西,可能随着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或者检测手段的提高而变得不合格,这些都是正常的,说明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思想素质在不断地提高。

2、记者:实践看,国内质量人一般分两类,一类是理论较强,但缺乏实战经验;一类是能解决问题,但缺乏理论支持的蛮干型。就你观察,一般而言,他们在品管部的人员构成比例大致为多少,你认为国内复合型质量人才偏少的原因有哪些?

蒋经理:第一次听说有这种分类的,至少还有一类,那就是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一类。个人认为理论性较强的而又缺乏实战经验的人一般在国家的质检机构,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理论,但却没有机会到工厂去实习;而第二类人员在工厂,他们有大量的实战经验,但却很少有时间或意识去充电去学习理论。复合型人才必然来自于实践,随着社会对质量工程师等级证书的重视,复合型人才会越来越多。

3、记者:品质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通常是部门之间、分支机构之间的沟通障碍,以及工厂与工厂之间缺乏统一性。在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协调对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很重要。那么,在企业内部形成提高质量的共识、以及协调行动方面,你有哪些心得?

蒋经理:首先,在体系方面,不能让大家感觉到质量就是质量部一个部门的责任,否则质量很难做好。要把整个公司的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让各个部门主动地去把自己该负责的那部分负责起来,加大质量因素在各个部门考核的力度,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在面对供应商方面,质量部要做好自身的定位,不能高高在上,让人觉得只知道挑剔。比如,你不能老抱怨供应商做不好,你应该主动地去向你的供应商厂家讲解质量标准,甚至去帮助他们改善工艺与检验治具,加强这种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主动把质量做好;

在工厂内部生产方面,品管要做好前期的预防工作。不能等到生产部全部做完了,你再突然发现有问题而宣布全面返工,时间长了大家就不会配合你了,发生类似的问题要主动检讨。


当然,产品有一个好的设计是质量的最大保证。故前期的可靠性测试非常重要,与开发部、工程部的前期对接和预防工作要做好。

4、记者:到目前为止,在你的质量生涯中,尤其担当品管部责任人的时间里,有没有碰过某款产品成为媒体负面报道对象的时候,或者在平时看到某些知名企业深陷各类“质量门”时,这时你都有怎样的第一反应?

蒋经理:当自己的产品被媒体负面报道的时候,压力是很大的,当然要第一时间调查和整改。

但当某一个公司深陷“质量门”时,就不是整改这么简单了。它往往对内体现为某一企业的媒体公关能力或危机处理能力,对外体现为该企业的社会责任;它对公司而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公司或品牌是否会造成损失,对公众而言,就是该事件会导致后期整个行业产品质量的提升。

5、记者:总的看来,目前电子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价格战频发直接摊薄产品利润。一般认为,当一样产品利润减少时,必然导致该产品因制造成本压缩而质量下降。质量、成本、利润,你是如何取舍的?

蒋经理:个人不认同这个观点。价格战频发的前提是产品的大规模上市,大规模的制造,而同时大规模的制造必然导致生产工艺与产品逐步走向成熟与标准化,于是核心部件与核心工艺的质量越来越稳定,导致制造费用大大下降,从而导致产品总体成本下降。

所以一个行业利润减少的同时,恰恰证明行业质量越来越稳定。质量、成本、利润并不矛盾,成本是逐步下降的,而价格则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也是淘汰落后设备与产能的一种手段,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方法。

6、记者:国内有个普遍现象,由于时下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神速,有些产品当年上市就停产,而一旦停产,厂家就不可能长期储备大量配件,这往往导致问题产品的用户,因为配件难找而维修很难。在这方面品管部都有哪些比较好的措施?

蒋经理:这就需要产品的标准化。产品的通用及核心配件尽量标准化,这是产品质量稳定的一个大前提,非标件尽量减少,新旧产品要兼容。 如果所有的

手机的充电器接头都有一样的标准,全世界每年要少生产多少配件?产品质量也越来越稳定,产品成本也会下降,社会浪费会极大减少。

 

7、记者:应该说,当今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相比十年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当代电子产品反而没十几年前的产品耐用了。波音公司也发现:计算机控制的先进设备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经常比不上1930年代的老设备。有同样的困惑吗?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蒋经理:个人认为,这不是质量与技术的后退,恰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当代技术的先进性。


1930年代,人们对产品的很多细节分析不清楚,没有计算机也无法计算某部分参数该如何设计,所以设计时预留的安全系数很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感觉老式设备很笨重的原因,但它确实耐用; 时至现在,计算机的发展,导致大量的计算成为可能,复杂的公式计算变得尤为简单,人们甚至可以精确到某一参数应该是多少,于是考虑到经济性与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安全系数变得尽量小,于是产品重量越来越轻,使用起来越来越方便,但某些时候确实不如老产品耐用;

说到底,是产品的安全系数的设置问题,比如1930年以前安全系数是1000,现在经过计算机计算安全系数10已经足够日常的使用了,于是现在的产品设计更精准,成本更低廉,资源消耗更少。如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零部件,则需要特制,将安全系数提高即可,所以说现在的技术进步很多。

8、记者: 我国95年建立了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应该说,当年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但就跟大学扩招一样,目前该制度由于申请门槛下降,逐渐沦丧了。你怎么看待时下国内外各种质量认证体系的实际作用?

蒋经理:各种质量认证体系应该说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虽然某些地方,ISO9000的含金量在下降,但整体对质量行业的推动是越来越有利的。

同样用大学扩招来举例,虽然大学扩招了,但大学的整体实力没下降,国民的整体素质在提高。原来大学招生少,只有少数非常优秀的学生能接受大学教育,现在大学扩招了,那些非常优秀的学生同样接受了大学教育,但那些稍微差一点的学生也能够接受大学教育,这些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的总体素质肯定比他们没有接受大学教育前的总体素质要高,这是不容置疑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在研究生、博士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

9、记者:目前国内低碳经济很热。但有学者指出,现阶段我国要实现低碳经济很困难,因为目前的低碳技术并不低碳。如生产加工一块太阳能板所消耗的化石能源,可能与它吸收太阳能20年所节约的能源相当。你对我国低碳产业目前的现状和低碳经济的前景有何观感?

蒋经理: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目前的成本高,并不意味着大批量生产时成本也高。随着国家宏观的调控,低碳发展成为方向,会吸引大量的资金来研究低碳能源的开发,随着大量资金及研究的投

入,低碳技术成本的下降是必然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自己手工做一根绣花针几乎是不可能的,哪怕你花上一万元也做不到;但是随着大规模的生产,一根绣花针的成本降到1分钱!这就是规模的力量,技术的力量,质量更好更便宜! 所以目前的困难并不能阻止低碳的发展,低碳前景必然是光明的。

10、记者:时下节能环保的“低碳”电子产品在市场很吃香,但对于什么是低碳产品,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标准 ,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节能上,因此普遍认为,目前低碳电子更多是一种概念炒作。对此你怎么看,你认为真正的低碳产品需具备哪些质素?

蒋经理:概念炒作实际上也是一种宣传,宣传的是一种政策,一种方向。

当全民都有了低碳概念以后,低碳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顺利。任何标准的欠缺,技术的难度、成本的困惑都是暂时的,只是发展中的一个过程而已。现在没必要去弄清楚低碳产品应该具备什么质素,随着低碳的推进与发展,它必然会越来越清晰,应该说国外的类似条款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

11、记者:我国LED技术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在封装、应用的中下游产业链已经形成一定的技术优势。但由于产业链上游约80%~90%的原创发明专利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企业面临的专利纠纷日益增多。您认为我国LED产业的发展如何突破目前的困境?

蒋经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目前深圳等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发展起来的地方都在实施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高科技企业转型、从纯制造型的加工厂向自主创新型企业发展。为此让人想起过去我们的VCD行业的核心技术也由国外掌控,大量的知识产权费用让中国企业不堪重负。所以加强技术力量的研究,创新与专利突破是唯一的发展方向。

12、记者:今年将陆续有一批LED核心专利超过20年的专利保护期,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重要的白光LED,在你看来,这对我国在全球LED专利格局的处境将产生哪些影响,国内企业如何抓住这种契机?

蒋经理:抓住机遇扩大生产,抢占市场份额。同时加大研发力度,发明新的专利,建立行业新标准,引领行业发展,不能再被动。

13、记者:不少人持这样的看法:好质量必然伴随着高成本。但也有人认为,改善产品质量有助于减少缺陷产品,而缺陷产品减少的同时其实就是在提高生产效率,在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对此您怎么看?企业进行质量体系建设时,除了成本压力,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蒋经理:应该说在某一短期内、某一局部是这样的,质量要求越高,质量成本就越高,产品成本也提高。

但是随着不断地生产,不断地改善与完善,工艺逐步成熟,质量趋向稳定,生产效率提高,各个配件成本会逐步下降,成品的成本也会下降。


除了成本的压力,恐怕就是如何证明这个体系会真正起作用吧,也就是投资了巨额成本的体系能否把成本收回

来,如何向老板计算这笔账;同时,体系刚建立时各个部门也会因为使用新的工具表格而觉得不方便,因此征得各个部门领导的支持非常重要。

 

14、记者:西方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看法是:便宜,但不“长寿”。便宜固然是竞争力,但西方消费观念里也会认为如果多加一点钱买个质量更好的产品会更划算,比如日本产品。中国制造目前这种廉价低质的国际形像对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有哪些不利影响?

蒋经理:中国是制造大国,但却不是品牌大国,这样就始终处在行业的最低端,利润低,为他人做嫁衣;反过来说,低质低成本也是市场的要求,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才30年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在后期应该会集中向品牌化发展。

15、记者:我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实际上非常好的质量改进的技术,上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但是在快一百年后的今天,很多公司的质量管理却还处于比较原始、很简单的状态。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蒋经理:先进的质量改进技术确实很早就出现了,那是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发展比我们早得多的原因。而我国,很多方面是直到改革开放才开始发展的,很多问题还处于摸索阶段。先进技术的应用必然需要一个先进的平台,而我国很多企业不具备这个平台,包括质量人才的培养、生产设备、生产规模、资金实力等等。

我国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正是证明了我国质量发展还需要很大的努力。

 
  来源:互联网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586.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