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刘昕带来了他的提案——《关于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的建议》。这项提案源于他从2005年就开始的食品安全调研经历,也源于一次互联网事件的启发。
2008年,谷歌在美国推出一项名为“流感趋势”的网络服务,通过对特定区域关键词的大数据分析,判断该区域爆发流感的可能性大小,可靠性非常高。谷歌在美国的9个地区做了测试,发现它比联邦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提前一周至两周准确预测了流感的爆发。
“谷歌流感趋势预测就是一个应用大数据的成功案例。”刘昕说,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与风险预测机制提供了契机。
“以稻米生产为例,产地、品种、土壤、水质、病虫害发生、农药种类与数量、化肥、收获、储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因素和环节,无一不影响稻米安全状况,通过收集、分析各环节的数据,可以预测某产地将收获的稻谷或生产的稻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刘昕说,食品安全涉及从田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需要覆盖全过程的动态监测才能保障安全。
刘昕建议,设立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专业负责食品安全大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与共享,建立覆盖全国各地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点,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发出预警,并对可能存在隐患的产品进行强制抽检,依法提出整改、召回甚至销毁等建议,并向公众实时发布,将食品安全事故杜绝在萌芽状态。
刘昕委员认为,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强制推行在农、林、牧、副、渔及食品生产企业建立覆盖全过程的风险监测网点,同时将包括国家、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第三方检验机构等在内的食品检验机构拥有的海量检测数据融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使这些“信息孤岛”所拥有的数据能为食品安全监管与预警提供决策支持。(记者 陈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