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食品安全 » 正文

毒食品丑闻 国外也不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02-10  浏览次数:693
核心提示:其实食品安全问题在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进口食品=绝对安全的等式并不永远成立,国货也有相当一部分能自强,不如放弃些许对于进口
其实食品安全问题在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进口食品=绝对安全”的等式并不永远成立,国货也有相当一部分能“自强”,不如放弃些许对于“进口”的执念,选择最合适的就好。

  以前人们说“老品牌,值得信赖”,现在大家则更青睐“进口货,到底是好”这个说辞,随着海外代购业务的做大做强,以及国内各种食品、日用品安全问题的频发,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可“国外的总是好的”这个迷思。但事实告诉我们,即使是被我们认为“不会作假、注重食品安全”的外国友人,也是时不时要曝出一些“毒食品”丑闻的。

  日本:大米不能吃,速冻食品有毒

  日本食品一直以精致著称,而来自日本的进口食物,也总是比韩国泰国的贵上那么一些,让一些“进口迷”们趋之若鹜,不过近期曝出的“速冻食品有毒”事件可能会削减一些购买热情。

  1月7日日本媒体曝出一家大型食品公司生产的冷冻食品被查出含有大量农药,已造成全日本范围内有超过500人因食用问题食品而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日本《每日新闻》称,出事企业是大型食品企业玛鲁哈日鲁(总部位于东京),该公司位于日本群马县的阿克力食品工厂生产的炸土豆饼、玉米肉饼和比萨三种冷冻食品被检测出含有高浓度农药马拉硫磷,其中炸肉饼表面马拉硫磷残留量是日本农药残留标准的260万倍。

  随着受害者人数不断增加,日本消费者厅担当大臣森雅子在8日召集阿克力食品厂负责人,要求他们进行详细说明。报道称,该工厂正加紧回收已销售的640万袋问题冷冻食品,但回收进展缓慢,目前仅收回20%左右。

  这已经不是日本第一次曝出食品安全丑闻了——2008年的毒大米事件就曾引起轩然大波,甚至逼得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引咎辞职。

  2008年9月5日,日本米粉加工销售企业“三笠食品”公司,被发现非法倒卖残留农药超标和霉变的“非食用”大米。农林水产省随之公布对“问题大米”的调查情况:这些大米中含有超标的黄曲霉毒素及杀虫剂甲胺磷,是作为工业原料从国外购入的。当初,农水省曾与该公司签订合同,规定这些大米仅限于工业用途。

  根据农水省中期报告显示,自2003年后,“三笠食品”公司将从政府买入的非食用米中的44%作为食用米流向市场,共约622吨,流通对象已扩大至约370家单位。其中大部分已被消费。除学校食堂以外,问题大米还出售给了餐饮业。朝日啤酒也因查明在其出售的烧酒中,曾使用过“三笠食品”倒卖来的“问题大米”受到影响,该公司不得不停止销售并以15亿日元的代价召回相关产品。

  虽说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问题有时的确不可避免,不过这两个“主食有毒”的事件无疑是给了日本很大的打击。之前是大米有毒,现在是速冻食品有农药,那让民众吃什么好呢?

  新西兰:奶粉有毒的不只有三鹿

  去年1月新西兰自曝“奶粉有毒”,给满心信任的中国妈妈们来了个晴天霹雳。

  2013年1月2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报道,享誉全球的新西兰牛奶及奶制品近日被检测出含有低含量的有毒物质双氰胺(DCD),目前新西兰政府已经下令禁售含有双氰胺的奶类产品。随后,新西兰第一产业部证实了这一说法,并向中国通报了此次事件。

  新西兰方面称,2012年9月,新西兰乳制品公司恒天然在对牛奶进行抽检时,发现有少量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为慎重起见,该公司对其后的几个批次产品也进行了检测。最终发现,在2012年9月生产的包括全脂奶粉、脱脂奶粉和乳酪粉中发现了微量的DCD残留。据外媒报道,大约有500个新西兰农场使用了含有双氰胺的化肥,用于促进草的生长。

  新西兰媒体报道说,绝大部分含有少量双氰胺残留物的乳制品很可能已经出口到了海外。而中国是新西兰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新西兰第一产业部新闻官约瑟·维达尔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说,仅有很少量的新西兰乳制品可能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因为只有约5%的新西兰牧场使用含有双氰胺的化肥培育草场,并且每年只使用2到3次。他称,新西兰并未召回或停止出售被测出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的乳制品,因为食用这些乳制品不会对人体有害。新西兰乳制品出口仍在正常进行。

  目前,国际上对食品中双氰胺残留物的安全含量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双氰胺半数致死量约6500mg/kg,大于三聚氰胺的5000mg/kg,都属低毒性。但与2008年人为添加三聚氰胺不同,双氰胺是奶牛从牧草间接摄入的残留物,因此其含量远低于当年的三聚氰胺。但尽管如此,在高剂量下双氰胺对人体是有毒的。不过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声明称,本次检测出的双氰胺“毒性比食盐还低”,民众无需过度紧张。如果按照欧盟制订的每日摄入限值,拿这次新西兰检出的双氰胺最高值来折算,一个60公斤的成人每日要喝130升牛奶或者进食60公斤冲调的奶粉,才有可能达到欧盟限值。

  如果说这次新西兰奶的“双氰胺”事件因为“毒性很低”、“不会对人体有害”还勉强能忍的话,那随后出现的“肉毒杆菌”问题就无法忽视了。

  2013年8月2日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自曝旗下部分产品可能含有肉毒杆菌毒素,使用该原料的婴儿配方奶粉和运动饮料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其执行董事加里·罗马诺在发布会上说,检测显示,新西兰本地一家工厂2012年5月生产的3批浓缩乳清蛋白含有肉毒杆菌。这些“受污”产品总量38吨。随后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紧急介入调查,而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也随即发出警告,开始对“毒奶粉”进行召回,达能、多美滋等知名品牌都受到牵连,一时间人人自危,仿佛又回到了“三鹿年代”。

  不过万幸的是,恒天然不是真的“有毒”,而是闹了一个“乌龙”:2013年8月28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发布声明称,由新西兰政府委托进行的后续独立检测确认,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原料以及包括婴幼儿奶粉在内的使用该原料的产品均不含肉毒杆菌,而是与之相似的梭状芽孢杆菌(又称生孢梭菌)。而此前一天,上海市质监局也发布了对多美滋预防性召回的14个批次产品相同的检测结果:均未检出肉毒杆菌和肉毒毒素。

  闹得沸沸扬扬的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最终只是一场闹剧,所以无论之后达能气急败坏立马跟恒天然“闹分手”还是美国品牌也要提出索赔也好,起码中国妈妈能稍安下心来。

  德国:小心我们的饲料和豆芽

  2010年年底,德国北威州养鸡场曝出饲料遭二噁英污染,其他州相继发现受污染饲料,而2011年1月“二英毒饲料”事件再次升级。由于在养鸡场和牲畜农场的饲料中发现二英含量超标,下萨克森州政府宣布决定暂时关闭该州大约1000家农场,防止这些农场的产品流入市场,继而进入人体食物链。

  此外,位于下萨克森州南边的北威州在对禽蛋的抽查中也发现了二英超标现象,为此北威州宰杀了近8000只喂食过“毒饲料”的母鸡,并开始调查污染源,追查可能被污染的肉类食品的去向。同样位于下萨克森州南边的萨克森-安哈特州也关闭了一些相关企业。

  而在二英风暴还未完全平息之时,2011年5月德国又出现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造成38人死亡,感染病例高达3408例,甚至波及瑞典、法国、奥地利、丹麦、英国多国,造成大面积恐慌。这轮大肠杆菌疫情暴发之初,德国卫生部门曾怀疑产自西班牙的黄瓜是疫情源头,并广泛呼吁民众不要生吃黄瓜。欧洲多国随即发布对西班牙蔬菜和水果的进口禁令,招致西班牙方面的强烈抗议。

  德国政府随后承认判断有误,并最终确认豆芽等芽苗菜是造成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的源头。当局同时宣布,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是安全的。进行检测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长布格尔在德国疾病控制、卫生检疫等多个部门联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一结果基于100多名在某餐厅就餐的顾客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这些顾客中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患者都吃了带有生芽苗菜的食物,食用芽苗菜者患病的几率是未食用者的9倍。但在从这家企业提取的芽苗菜等样本上,调查人员至今未检出本次疫情的致病菌,不排除与这家企业相关的人、培养芽苗菜的水或种子是传染源的可能性。

  几天后,调查人员在法兰克福东北部的一条小溪中检验出了O104:H4型大肠杆菌。当地官员说,溪水中的病菌既可能源自附近的一家污水处理厂,也可能源自人或动物的排泄物。

  也许最终的污染源已不可考,不过起码西班牙黄瓜是清白的了,这回真是严谨的德国人自己出错了。

  美国:大闹时有,小吵不断

  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也不落后:从2006年的“毒菠菜”、2008年的“沙门氏菌事件”、2009年的“花生酱事件”到2010年的“沙门氏菌鸡蛋”,都可谓“马不停蹄”。2010年5月至7月,美国多个州沙门氏菌病例猛增至近2000例,超过往年同期病例数的两倍,由此引发了美国官方的介入调查,而初步调查显示,多数病人食用鸡蛋后染病,怀疑鸡蛋可能遭沙门氏菌感染。之后美国就大面积召回导致美国多个州暴发沙门氏菌疫情的问题鸡蛋,最终的召回数超过5亿枚。

  除了这些“享誉全球”的重大事件之外,美国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小吵小闹不断。美国全食超市公司2010年爆发奶酪召回风波,先后三次宣布紧急召回存在安全问题的奶酪,涉及7个品牌,都用透明塑料袋包装,上面标有“全食超市公司经销”字样,公司在声明中表示这批奶酪可能遭到大肠杆菌或李氏杆菌的污染。这一系列奶酪污染事件共波及美国西部6个州,导致38人染病,其中16人因病情严重住院。

  2010年10月22日,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与威斯康星州的KlementSausage公司联合宣布,对该公司生产的近2740磅牛肉串实施自愿性召回。原因是,该产品可能混入了杂质,有零售店反映消费者投诉该产品含有硬胶和玻璃碎片。

  同年1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小城巴斯托的饮用水受到有毒化学物质污染,负责当地饮用水供应的金州水务公司在进行水质检测时,发现水中过氯酸盐含量高达十亿分之六,远超出正常值。金州水务公司说,它管理的20座水井中,有3座发现了这种化学物质,其中两座早已停产,另一座事发时正在使用,现已关闭。该公司告诫当地居民不要饮用自来水以及使用自来水制作的冰水、饮料或配方饮品,但可用自来水洗衣或作其他用途。

  另外据外国媒体报道,美国第四大有线新闻频道MSNBC“今日调查”栏目披露,相关机构在调查中发现:美国亚拉巴马,俄克拉荷马州,密西西比河和佐治亚州中超过40%的进口海鲜受到污染,含有致癌、贫血病和生育障碍等疾病的潜在诱因物质。

  其实食品安全问题在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中国有三鹿、地沟油、塑化剂,国外就有疯牛病、各种病菌和有毒物质。“进口食品=绝对安全”的等式并不永远成立,国货也还是有一部分能当自强,不如放弃些许对于“进口”的执念,选择最合适的就好。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4680.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毒食品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