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预警信息 » 正文

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 外贸风险依然较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3-12-30  浏览次数:807
核心提示:近日,商务部发布《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3年秋季)》。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但
近日,商务部发布《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3年秋季)》。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略好于2013年,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从国际看,在各国宽松政策的刺激下,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有所加快,发达国家经济有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6%,增速比2013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球贸易增长有所回升,跨国投资缓慢回稳。主要能源资源供应充足,通胀压力总体不大。但全球经济仍处于政策刺激下的脆弱复苏阶段,发达国家经济仍低于潜在增长率,新兴经济体经济也难以恢复到前两年的高增速。美国即将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重大影响。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仍在加剧,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球贸易复苏。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力度仍不强劲。在技术进步缺乏突破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难以形成新的市场热点,居民消费中低速增长,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财政整固步伐加快,2014财年美国财政赤字率预计将从2013年的3.9%降至3.3%,日本拟从2014年4月起将消费税率从5%上调至8%,欧元区重债国继续增税减支,将进一步削弱经济增长动力。一些新兴大国结构调整滞后,有的过于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价格下滑冲击严重;有的财政和经常账户双赤字问题突出,亟需加快结构调整和财政紧缩,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对全球经济拉动作用减弱。

  二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风险。随着美国经济增速回升、金融市场企稳、失业率下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2013年底、2014年初开启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进程。量化宽松政策逐步退出,将改变国际金融、商品和房地产市场流动性供求格局,有利于保持资产价格稳定,防止泡沫积聚。与此同时,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可能抬高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利率,改变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资收益对比,促使国际资本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国家回流,导致新兴经济体股市、汇市大幅波动。2013年5月下旬至10月中旬,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的预期已导致印度、南非货币兑美元分别贬值10.8%和5.7%。为阻止资本外流,新兴经济体需要收紧货币和财政政策,而这又会使本已低迷的经济增长雪上加霜。

  三是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近年来,主要经济体之间掀起商签自贸协定潮流,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深入发展,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措施有所增多。但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仍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一些新兴经济体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各国倾向于通过保护本土企业、促进就业的做法重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贸易保护主义形势依然严峻。据英国智库'全球贸易预警(GlobalTradeAlert)'近期统计,金融危机5年来,二十国集团成员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近90%仍在实施;截至8月19日,世界各国新出台了近300项以邻为壑的贸易措施。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平稳实现从高速增长阶段到中高速增长阶段的转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将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拓展国内市场空间。新一届政府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启动运行,今年分别与冰岛、瑞士签署自贸协定,进一步改善了外贸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广大进出口企业的信心。但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一些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对进出口增长产生一定抑制。美国宏观政策调整可能导致外汇资金大进大出,增加金融体系风险,影响进出口企业融资环境。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在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国发〔2013〕38号)要求,自贸区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方式,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努力形成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培育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中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因素,2014年中国外贸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发达国家加快推进'经济再平衡',其经济复苏中伴随着削减贸易赤字,进口增速疲弱,对全球进口的拉动作用趋于减弱,中国巩固发达市场难度加大。今年前8个月,美国、欧盟、日本进口分别下降1%、3.7%和7.4%。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过去5年,中国出口增量的43%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其市场需求降温势必影响中国企业出口,目前已出现对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增速下降以及订单减少、风险上升苗头,企业开拓新兴市场遇到新的困难。商务部对国内1900余家外贸重点联系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出口订单在前期短暂回暖后,近期再度出现反复,其中对部分新兴经济体出口订单波动较大。世贸组织最近预计,201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5%,增速仍然低于过去20年5.4%的年均增速。

  二是产业竞争力面临挑战。中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今年以来又有24个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达到18%;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同比增长13%。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进一步下降,部分出口订单流失,部分产能向周边国家转移。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欧美日出口低速增长,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前8个月,中国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分别增长4%和5.1%、对日本出口下降0.6%,均低于整体出口增速。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国市场份额46.8%,比2012年同期下滑0.7个百分点,已连续3年下滑;占日本市场份额66.4%,下滑1.7个百分点;占欧盟市场份额(1-6月)的42.4%,下滑1.9个百分点。同时,东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优势逐步增强,正在挤占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今年以来,东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美、日、欧市场份额分别提高0.8、1.6和0.2个百分点。中国新能源、新兴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增长较快,但一些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在营销、品牌、服务等方面,中国出口企业与发达国家竞争对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前三季度,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救济调查63起,同比增长10.5%;美国对中国的电子、通讯、机械等出口产品发起337知识产权调查15起,占其同期立案数量的1/4以上,涉及中国不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型龙头企业。一些发达国家不断强化贸易执法,放宽立案标准,加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规则,裁决趋于严格,中国应诉企业在一些案件中被裁定较高反倾销税率,某些贸易救济措施和贸易救济调查明显针对中国产品。新兴经济体经济放缓,一些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呈增多之势,前三季度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金额均超过发达国家,应对难度明显增大。

  总体来看,随着中国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入世红利'趋于消退,即使国际市场需求改善,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也比较严峻。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发展很快,不少企业主动转型升级,出口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综合判断,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下一步,中国将认真落实好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增长,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密切跟踪外贸形势,及时掌握企业经营成本、订单转移、产能转移、市场份额变化情况,扩大贸易融资保险支持,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有效应对贸易摩擦。大力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增强中小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推动国际商务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发挥外贸产业集群优势,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国内区域布局和出口商品结构。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继续完善进口政策,优化进口结构,增加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来源:商务部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4269.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商务部 贸易 外贸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