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市内许多企业不一样,走进福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车间里完全听不见机器的嘈杂声,显得很是安静。福立在我市的企业中产值不算高,而它却在25家首批工业示范企业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这些是福立的主力产品。这些产品名称在很多人听来或许很陌生,但它们却在农林畜牧、军事工业、医药卫生、食品安全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站在工业水平的前沿,是所有工业行业的‘眼睛’。”福立总经理王文青这样形容福立生产的产品,说它们是最精细的技术之一也不为过。
一台仪器创利千万元
精密制造享国内绝对话语权
在百度输入“温岭气相色谱仪”,检索出的页面中,全是福立仪器。福立仪器生产的气相色谱仪在国内分析仪器界早已赫赫有名。
在10月底刚过去的BCEIA 2013(第十五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及展览会)上,福立生产的GC9720(气相色谱仪)成了展台上最受关注的产品之一。这个每两年一届,全球分析仪器的盛会,间接肯定了福立在国内气相色谱仪方面的权威地位。
GC9720是福立在其承担的“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色谱仪器关键部件的研制与开发》”技术成果基础上产业化的一款产品。它从研发到产业化前后历时近3年时间,直到2013年7月才完成GC9720气相色谱仪生产线建设,总投资800多万元。
据王文青介绍,10月10日,由中科院院士张玉奎带队的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十余名知名专家就曾来到温岭,为GC9720举行鉴定会,认为其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截至目前,GC9720已经销售了132台,实现销售收入逾千万余元。“分析仪器最重要的就是精准,而GC9720几乎已实现了全自动化,压力、温度、流量……所有的操作基本都能在键盘上执行,让被测样品的结果避免了手动造成的误差。”王文青说。据了解,目前,GC9720已申请专利10项,已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项。
不止是GC9720,还有之前的GC9790、GC9710气相色谱仪,作为福立的拳头产品,在分析仪器行业内有着绝对的领先地位。王文青说:“我可以肯定地说,在国内气相色谱仪方面,我们福立称得上是NO.1,我们占据了市场25%的份额,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产品“走出去”
服务网络遍布27省
气相色谱仪之所以在市场上能取得成功,背后凝结着福立团队多年的心血。
“研发一个产品不能闭门造车,不是你描述出一个产品,研发部门就能研发出这样的产品,销售部门就能打开市场。”王文青说,“研发产品一定要‘走出去’,和用户不停交流。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给他什么,这样我们才能研发出一个个有市场需求的成功产品。”
福立在全国27个省设有服务网点,一是可以就近派专家帮助客户解决产品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把客户的需求反馈到公司。“我们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在和客户打交道,从客户那儿得到信息,了解客户的需求,这也让我们的产品更接地气,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王文青用“十月怀胎”来形容新产品研发的不易。“每年在研发经费上的投入就达近千万元,公司还会请用户来开座谈会,谈他们的需求和对我们产品的看法。我们也曾到用户的公司仔细观摩,甚至反复使用他们从国外进口的产品,琢磨技术关键点,将好的方面运用到我们的产品里。”王文青说。
除了和客户交流,在王文青看来,人才也是分析仪器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化学……分析仪器产品是多项高新技术的结合体,而这样全面的人才并不好找。”王文青说,为此,公司还在上海、杭州两个人才集聚地设立了研发中心,攻克技术难点。“在福立,研发人员就占了所有员工的1/3,我们还将上海分公司的股权分给了上海研发中心的研发人员,就是为了留住这些人才。不仅如此,我们还和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整合社会和企业的资源,形成技术联合体,让理论技术变成产品,实现产业化。”
GC9720生产车间一角。
喜忧参半,高端市场仍被进口仪器垄断
虽然近年来,分析仪器行业一路向阳,但王文青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却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我国对分析仪器设备的需求逐年在增加。“分析仪器占了国家不到4%的GDP,却拉动了60%相关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在工业发展中扮演着‘四两拨千斤’角色的产品。”王文青这样形容。
他举例,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也愈加看重,而分析仪器恰好是发现污染物源头的“眼睛”。“就拿三聚氰胺来说,以前人们测牛奶品质,都是使用凯氏定氮仪,通过测氮的含量反推蛋白质含量,这就让不法商贩钻了用三聚氰胺代替蛋白质的空子(三聚氰胺富含氮元素),而现在一些分析仪器已经可以直接测出三聚氰胺了。”王文青说,除了这个,其他行业如质检、环保、农业、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对分析仪器的需求亦逐渐增加,分析仪器的市场越来越大。
而让王文青忧的是,分析仪器尖端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国内分析仪器行业发展和国外起码有30年的差距,虽然现在因为价格、售后等方面占据优势,国内企业几乎占据了常规通用分析仪器的半壁江山,但是中高端实验室分析仪器仍然是进口仪器垄断市场。”王文青说,3年前国内分析仪器企业只有30家,而今已有100多家,而这其中,大部分是综合实力不够强的中小企业,互相抄袭、贴牌的多,自主研发的少。而当今市场竞争激烈,又缺乏行业内良性竞争的规范,为求生存,这些企业不得不降低仪器的性能、竞相压价,造成恶性竞争,难以提升仪器性能和质量。
记者也了解到,外国科学仪器公司的开发投入约占销售的10%,而我国仅占2%到3%。总体上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与应用结合不多。高等院校关于仪器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实用性较差,特别是研究深度和力度都不够,所以二次开发工作量大,费用也高,造成分析仪器科技成果转化比较低。“品质的提升、品牌的建立,都需要企业对研发的长期积累和投入。”王文青对此深有感触,“现在的市场在扩大,机会在增多,企业关键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寻找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途径,让产品更适合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