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海升、安德利等果汁企业涉嫌低价收购腐烂变质水果生产浓缩果汁及果汁产品?随着安徽食药监局国庆前一纸调查公告,扰攘一周的"烂果门"似乎告一段落。记者在安徽食药监局的官网见到:调查组认为汇源和海升在当地的两家工厂不存在故意使用大量腐烂变质水果加工果汁的情况,其所生产的果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已通知该两家企业恢复生产。
尽管从监管部门调查来看几大巨头并未发现有用腐烂变质的水果生产果汁,但记者了解到收购残次果、落果等却普遍存在于行业。
残次果落果入料由来已久
"未曾使用变质腐烂的水果生产产品"这是三大浓缩果汁企业在公告中同时提到的问题。据安徽食药监局对汇源和海升在当地两工厂的检查报告:调查组在企业现场未发现有腐烂水果存货,认真查看了企业检验记录棒曲霉素指标(衡量果汁含有腐烂水果多少的特征指标),记录显示平时产品检验棒曲霉素指标符合规定。当地监管部门日常巡查记录也表明,平时巡查中也未发现清洗、分拣环节存在不符合作业规范,有腐烂果进入加工环节的现象。
调查组现场抽取的果汁样品,经国家农副加工食品监测中心监测,结果为棒曲霉素为未检出,表明果汁原料不含有腐烂成分,其他检测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
然而,并没有将变质腐烂的水果用于生产与是否有收购腐烂的水果是两回事。"这些企业收购的水果当中确实有烂果的存在。"一位熟悉这几大果汁企业的知名行业技术杜城(化名)专家向南都记者坦承,不过他同时指出此次风波中外界看到的只是表象,事实上在生产过程中水果腐烂部分在进入生产环节之前会被清洗、切除掉。而界定最后果汁质量的关键性指标有棒曲霉毒素、农残等。
按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果汁和蔬菜汁类生产企业要求》的规定,在原料果、被破(粉)碎前应通过有效的拣选,剔除霉烂变质、受损和不适于加工的部分,应使真菌毒素水平控制符合GB2761的要求。这意味着即使是水果出现局部霉烂变质、受损,允许企业剔除之后适用于生产当中。那么何以判断这些经剔除受损部分的水果生产的果汁是否达标?可以通过对果汁特征指标"棒曲霉素"的检测来认定。
记者翻查GB2761-2011《食品中真菌霉素限量》标准的要求,饮料类、果蔬汁类展青霉素的限量指标是50μg/kg。
"水果原料肯定是处理过的,否则棒曲霉毒数、展青霉毒数这些指标不可能过关。"杜城表示,事实上,就当前浓缩果汁的原料采购,与消费者的理解也有所差距。记者在青岛海关两年前网站上发布的一篇《前8个月山东口岸苹果汁出口量增价扬》的分析文章中见到,分析提及我国苹果产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苹果汁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以来形势较好,但目前仍存在未来出口价格或将波动和行业农残问题需要引起关注。文章中提及,由于我国苹果汁原料果中残次果和落果比例过高,容易导致苹果汁中棒曲霉素含量超标。
浓缩果汁行业收购鲜食果中的残次果和落果作为加工原料早已由来已久。不过对于行业普遍收购残次果和落果现象,杜城表示,目前中国果汁行业收购的水果原料以卖相不好的水果以及落果为主,此外还有部分残次果。"我们并不提倡用最好的水果加工成浓缩果汁。"杜城认为,如果水果的品质都是合格的,更提倡收购低成本的水果原料。
原料监管风险凸显
"中国浓缩水果汁占世界出口总量的72%-78%,在国际浓缩水果汁有定价权和发言权。"杜诚表示。与此相对,国内果汁市场近年来也在迅速膨胀。
中信建投经济咨询发布的《2013-2015中国果汁行业投资分析及趋势预测报告》显示,中国人均年果汁消费量为1000克,仅是欧盟的1/40,不到美国的1/20,相较于欧美国家,对于果汁饮料生产商来说,国内市场具有巨大的开拓空间。据尼尔森的数据,果蔬汁在中国的总销量与2011年的39亿公升相比增加9.8%。
在此次风波背后,行业迅猛扩张背后上游产业链监控可能潜藏的风险性也显山露水。"果汁企业的扩张可以很快,买进口生产线形成产能很容易,但农业生产的产能释放却需要长周期,两者脱节的现实案例就是乳业。果汁企业产能上去了,市场需求上去了,可原料跟不上,这有可能迫使有些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松对原料的质量控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博士钟凯在其博客上表示,"中国食品业在经历了高速扩张后,需要踩一脚刹车,好好把规范体系做好,把农业基础夯实,否则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模式是难以打造中国的百年品牌的。"
事实上,正因为上游产业链监管的难度所在,这让企业在选择自己将产业链延伸到上游还是直接进口浓缩汁生产上出现了分化。某有涉及果汁产品的知名食品企业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其所有果汁产品的原料都是进口的浓缩果汁。"我们以浓缩汁为原料并不是处于成本的考虑,更是处于质量安全的考虑。"该人士表示,如果将产业链延伸到上游的鲜果采购和压榨,无可避免将受到鲜果产量、鲜果品质控制等难点。"比如烂果问题、农残问题都很重要。"该人士表示,如果直接采购浓缩果汁,有出口国以及中国海关进口两层质量把关,质量可控性相较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