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生物医药 » 正文

邵峰等肠道致病菌毒力效应蛋白研究获进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3-08-23  浏览次数:891
核心提示:2013年8月18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博士实验室在Nature杂志(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发表题为Pathogen blocks host deat
2013年8月18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博士实验室在Nature杂志(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发表题为“Pathogen blocks host death receptor signaling by arginine GlcNAcylation of death domains”的文章。该文章报道了肠道致病菌毒力效应蛋白NleB家族通过N-乙酰葡萄糖胺单糖基化修饰宿主死亡结构域中一个保守的精氨酸抑制死亡受体介导的炎症和死亡信号通路,促进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生存和繁殖。

  通过三型分泌系统将毒力效应蛋白“注射”到真核细胞内,从而阻断或调节宿主的各种信号通路,是常见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感染和致病的重要机制。邵峰实验室的一个研究方向是以痢疾杆菌和肠致病大肠杆菌(EPEC)等肠道菌为模型研究三型分泌系统在病菌逃逸和抑制天然免疫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此前有关肠致病大肠杆菌的研究已报道了多个具有抑制宿主NF-κB炎症反应活性的三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包括NleE和NleB等),但这些效应蛋白的生化作用机制以及他们在细菌感染动物中到底起什么样的作用是该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邵峰实验室在此前的研究中揭示了NleE效应蛋白抑制NF-κB通路的机制是通过甲基化修饰该通路中的TAB2/3分子C端锌指结构域中的一个半胱氨酸,从而阻断TAB2/3介导的泛素链信号识别和传递(Zhang et al., Nature 2012)。在这项关于NleB作用机制的研究中,他们首先发现NleB能有效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α)激活NF-κB炎症反应,而对IL-1β激活 NF-κB没有影响。随后他们综合酵母双杂交和免疫共沉淀等生化手段,鉴定出TNF受体(TNFR1)下游的接头分子TRADD为NleB的宿主靶蛋白,并发现NleB作用于TRADD C端死亡结构域(death domain)并抑制其寡聚化。与生化结果一致的是,他们发现NleB不仅能抑制TNFα激活NF-κB炎症反应,而且也能有效阻断TNFα诱导细胞凋亡和坏死。通过一系列的质谱分析和体内外的生化实验,他们进一步揭示NleB是一种全新的糖基转移酶,对TRADD死亡结构域中235位的精氨酸进行N-乙酰葡萄糖胺化修饰,导致该结构域丧失寡聚化的活性。

  人基因组编码34个死亡结构域蛋白,其中三分之一都含有这个保守精氨酸,它们多在TNFR1、FAS和TRAIL等死亡受体通路中起重要功能。通过大量细菌感染和体外生化实验,邵峰及其同事进一步发现,NleB可以高效修饰多个在死亡受体通路中起关键作用的接头蛋白(TRADD,FADD和 RIPK1),部分修饰TNFR1和FAS等死亡受体本身,但不能修饰不含有保守精氨酸的死亡结构域蛋白Myd88和IRAK1。其中对FAS的修饰位点正是在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综合征(ALPS)中有高频率突变的位点。他们的工作表明NleB最主要的功能实际上是通过阻断死亡结构域介导的DISC(death inducing signaling complex)复合体的形成,从而抑制TNFα,FAS ligand和TRAIL等死亡受体配体诱导宿主细胞凋亡和坏死。在小鼠感染的实验中,他们还发现NleB糖基转移酶活性的缺失导致细菌不能在肠道中有效定殖。结合此前的工作,这项研究表明对肠致病大肠杆菌来说仅仅抑制NF-κB炎症通路不足以帮助病菌实现宿主体内定殖,还需要抑制死亡受体介导的免疫防御通路。

  该项研究首次报道病原菌可以直接作用于死亡受体复合物,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病原菌毒力作用机制,揭示了肠致病大肠杆菌如何通过抑制天然免疫实现在宿主体内有效定殖的分子机制。更为重要的是,N-乙酰葡萄糖胺这种翻译后修饰以前一直被认为只发生在丝氨酸/苏氨酸上,这种O-连接的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在细菌到人中都保守,已有超过1,000 种蛋白被发现存在这种修饰,该修饰被认为和蛋白质磷酸化类似,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邵峰实验室的工作首次报道了在精氨酸上也可以发生N-乙酰葡萄糖胺修饰,由于以前对这种修饰的鉴定都是基于O-连接的假设,这项研究也暗示精氨酸N-乙酰葡萄糖胺化这种新型蛋白翻译后修饰可能广泛存在,在调节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

  邵峰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李姗和张丽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质谱中心技术员李琳和丁小军,邵峰实验室博士后姚庆、董娜和研究生高文青,王晓东实验室博士后孙丽明以及北京大学研究生容杰和陈兴研究员也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质谱中心主任陈涉博士和邵峰博士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此项研究工作受到科技部973计划、北京市科委和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资助,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

 
  来源:NIBS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2750.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