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生物医药 » 正文

俄富豪打造“阿凡达计划” 神经外科学者认为“不靠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3-08-16  浏览次数:791
核心提示:2045计划发起人、俄罗斯亿万富翁和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2045计划分四个时期和步骤,到2045年将会出现一种人工智能控制的虚拟


 

“2045计划”发起人、俄罗斯亿万富翁和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


“2045计划”分四个时期和步骤,到2045年将会出现一种人工智能控制的虚拟人,它虽然只是没有肉体的全息影像,但是具有人类的思维意识和情感,而且比真实人体更加完美。

  新闻缘起

  2045年人类将可以实现永生?

  6月15日,在美国纽约的林肯中心,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艺术会场,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学术会议——“全球未来2045”。俄罗斯亿万富翁和媒体大亨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和他的“2045计划”是这次会议的绝对主角。

  “2045计划”又被称为“阿凡达计划”,伊茨科夫作为计划发起人,耗费巨资雇佣了至少30名科学家,探讨如何让人类的大脑在脱离身体后仍然能够存活。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人类便可通过将大脑植入机器人的方式实现永生。

  在这次涵盖了人类神经系统科学家、机器人研究者甚至机器人本身的科学会议上,伊茨科夫表示,按照他的计划,2045年将会出现一种人工智能控制的虚拟人,它虽然只是没有肉体的全息影像,但是具有人类的思维意识和情感,而且比真实人体更加完美。

  核心人物

  伊茨科夫:亿万富翁和他的永生计划

  现年32岁的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外表看上去更年轻一些。他是俄罗斯新媒体之星公司的创始人,通过在线的新闻服务赚得盆满钵满,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媒体大亨、亿万富翁。

  这位亿万富翁一直梦想着获得永生。2011年,伊茨科夫宣布启动“2045计划”。从2012年开始,该计划开始向全球征募研究科学家,伊茨科夫希望和全世界的顶级科学家们进行该计划的合作,全球多国5000多名科研人员和志愿者都报名希望参与这一计划。

  伊茨科夫相信,这项计划可以让人类摆脱自己躯体的限制,达到某种进化的目的。“2045计划”的网站上这样写道:人类摆脱衰老甚至死亡是可能和必然的事情,我们的目标就是让人类将来能够克服目前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基本限制。这一计划一旦成功,将会不可避免地引发人类文明的爆炸性发展与变化,将会大大改善人类的生活。

  据称,人造“阿凡达”将在2045年前成为现实,在自己的生物学身体衰竭后,人们可以选择是否让自己在一个新的“阿凡达”化身体内继续存活下去。

  终极目标

  “四步走”实现“虚拟人”永生不死

  “第一步”2015年至2020年:通过人脑遥控机器人

  “2045计划”分四个时期和步骤,第一阶段是2015年到2020年,科学家计划实现通过人脑遥控机器人。

  目前,俄罗斯科学家们已经按照伊茨科夫的模样造出了一个机器人原型,但这个机器人原型的许多拟人功能仍处于“初级阶段”,它虽然具有基本人脸识别功能,会移动手臂,但还不会眨眼睛。但伊茨科夫相信,根据数十名科学家的不懈研究,他在未来几年中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人脑遥控自己的机器人“化身”,使它像真人一样自由行动。

  “第二步”2020年至2025年:人类大脑移植到机器人身上

  根据计划,到2020年至2025年,当一个人去世后,科学家可以将他的大脑移植到机器人身上,从而使他的生命可以在这个“生化机器人”身上继续“存活”下去。

  据了解,要让移植到机器人身上的人脑保持存活和思考状态,科学家需要在机器人“化身”身上创造适合大脑生存的精确环境,包括向大脑提供足够的营养和氧气等。

  “第三步”2025年至2035年:“人造大脑”延续人类生命

  当人脑可以移植到机器人身上后,科学家的下一步梦想,将是破解人脑之谜,炮制出和真人大脑功能完全相似的“人造大脑”,使其可以在主人生前就不断上传和储存主人的所有性格和记忆,当主人去世后,拥有人造大脑的机器人“化身”就可以继续存活下去,延续主人的生命。

  伊茨科夫称,“人造大脑”研究小组将由至少21个顶尖的理论神经学家组成,科学家的首要目标就是先解开人脑的所有功能机制的奥秘,发明“人造大脑”的目标将有望在2035年前完成。

  “第四步”2045年左右:装载人类意识的投影“虚拟人”问世

  “2045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在2045年创造出一个全息影像版的“虚拟人”。因为只有这种虚拟人版“阿凡达”,才能让人类像《时间机器》中的“虚拟人”图书管理员沃克斯那样脱离人类肉身和形体的种种限制,真正拥有万年“不死之身”。

  伊茨科夫说:“这个全息影像版的‘虚拟人’并不仅仅是高科技投影图像,它将装载人类的意识,全息影像拥有大量的优势,如果你拥有自己的全息版‘虚拟化身’,那么你甚至可以穿墙而过,或以光速移动。”据称,这个虚拟化身将拥有各种超人般的能力,可以承受各种外部极端条件,包括高温、高压、辐射、缺氧等。

  最新进展

  “2045计划”第一阶段构想已近实现

  日前,在纽约举行的学术会议上,日本机器人研究者、大阪大学教授石黑浩的演示显示,他的机器人“双子星”已靠近伊茨科夫构想的第一阶段。

  “双子星”的面容几乎是石黑浩的复制品,可以点头、活动嘴唇和眼睛,内置扬声器,发出石黑浩的声音。美联社记者描述,“双子星”除姿态僵硬、双手展开方式奇特外,与人几乎无分别。坐在会场10排以后的观众,可能会误认为它是真人。

  石黑浩说,他可通过互联网使用“双子星”给学生上课,用摄像头看学生。他曾在距教室两小时车程外的一处实验室中授课。他向观众开玩笑说:“问题是,学院说,如果我用机器人授课,就不给我发工资。”

  争议话题

  神经系统专家认为这一计划不切实际

  在纽约曼哈顿林肯中心举行的“全球未来2045”会议上,神经系统科学专家指出伊茨科夫设立的时间表虽然雄心勃勃,但不切实际。这场会议提出了一系列疑问,都是伊茨科夫在实现这一梦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我国脑外科专家、解放军总医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安民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对于人类来说确实是一项宏伟的计划,但他认为这一计划实现的可能性比较渺茫。

  针对计划中提出的将人类大脑移植到机器人中,李安民表示,人类大脑在体外环境中维持意识并非难事。但人脑结构异常复杂,要将大脑移植至机器人体内,并保证功能得以实现,例如支配机器人肢体活动,需要建立庞大规模的人机连接,这基本没有可能。

  此外,“2045计划”将在二十几年后,复制出“人造大脑”。对此,李安民也持保留态度。他认为,在未来20年内,科学技术将飞速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复制出人脑的可能性很小。但他强调,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把人脑的信息和功能分析一部分出来,通过计算机模拟,制造出低智能的机器人,这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

  “虚拟人”“克隆人”同样面临伦理考验

  分析人士称,这一计划与“克隆人”等议题一样,都面临着伦理上的考验,因为届时世界上人的形态将分为两种,一种是切实存在的人,还有一种便是以光影和意识存在的人。这样两种形态人的存在将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整个世界还有待讨论。另外,这种替身人终究还需要靠技术和能源来维持,是否真的能够实现“永生”也有待商榷。

 
  来源:科技日报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2652.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