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审议通过的《无锡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中,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一项重要举措被列入其中,根据国家有关规划,宜兴太华、惠山阳山等地还将率先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对于这一举措,张新时非常认可。他表示,从“谁污染、谁治理”这一环保基本原则上看,生态补偿的概念非常好理解。一方面,对工业企业来说,必须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另一方面,利用农田发展工业、旅游业等,也必须给予农民补偿。
张新时说,生态补偿必须要有标准。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开始研究这一问题,是国内最早关注该问题的学者。“一片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这是它的生态功能,但怎么把这个功能折算成货币还是个问题,太少了不行,农民不干,生态搞不成,太多了也不行,政府负担过重。”张新时指出,目前,生态补偿在我国还未形成完整条例,但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判定生态功能的价值。
“在全世界范围内,与森林、草原、荒漠等其他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的生态价值最高。”无锡107796.2公顷湿地,在张新时看来是最大的一笔财富。这位老人说,近年来,无锡在湿地保护上的投入一点都“不白花”,作为“城市之肺”,湿地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珍贵的物种资源等,会产生较高的生态效益;同时作为一种可贵的景观,湿地还可产生较高的旅游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