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蜂蜜是滋补品和天然药品,但长期以来,我国蜂蜜行业造假事件普遍。虽经媒体多次曝光,但因行业监管法规和具体检测措施的缺位,辨别真假蜂蜜一直困扰消费者的难题。
蜂蜜潜规则:造假泛滥
日前,重庆合川警方成功捣毁一个制售假蜂蜜团伙,用水、白糖、明矾、香精等勾兑熬制的蜂蜜铝含量严重超标,人服用后,轻则腹泻、呕吐,重则造成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慢性中毒,甚至影响生育。
强制性国标是打假利器
蜂蜜既是食品,又是滋补品和天然药品,适宜于老人、儿童、产妇及病后体弱者食用。作为天然甜味剂,蜂蜜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等相关工业。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蜂产品生产行业及流通市场一直遭受掺杂使假的困扰,造假者向蜂蜜中大量掺入高果糖浆,以次充好。
"蜂蜜造假主要是暴利驱使,"天津市蜂产品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小清说,高果糖浆是用红薯、玉米等植物淀粉通过水解等工业手段制成的淀粉糖精,虽然也广泛用于食品工业,但其成本和营养远远低于天然蜂蜜。如目前高果糖浆的市场售价仅为每吨1万多元,而从蜂农手里收购的洋槐蜂蜜价格高达每吨3-5万元。
一些不良企业使用高果糖浆替代蜂蜜后再添加香精等原料,颜色、气味、口感等与纯正蜂蜜几乎一模一样,普通消费者从外包装上根本没法识别这种假蜂蜜,只能依赖检测部门根据国家标准进行真假判定。
蜂蜜检测不是难题胜似难题
西北大学蜂产品研究中心教授曹炜告诉记者,中国蜂蜜国家标准曾主要涉及两大体系,一是安全卫生体系的GB-14963-2003《蜂蜜卫生标准》,一是产品质量体系的GB-18796-2005《蜂蜜》。前者由卫生部于2003年发布,主要是规定了致病菌等一系列卫生指标,后者由国家质检总局于2005年发布,规定了一系列理化指标,规范了蜂蜜的名称、真实性等。
起初是白糖,之后玉米糖浆成为造假的主角,于是催生了GB-18796-2005《蜂蜜》。曹炜教授说:“GB-18796-2005《蜂蜜》引进了一项国外技术,通过检测碳13同位素的办法可以检测玉米糖浆。但是大米糖浆很快替代了玉米糖浆,玉米糖浆属于碳-4植物糖,而大米糖浆是碳-3植物糖,可以成功规避检测。”
就在检验技术与糖浆的角力过程中,2011年,SM-R技术横空出世,并在抽检中检测出众多蜂蜜品牌掺有大米糖浆。但令人费解的是,这一技术并未被采用。
2011年10月20日,GB14963-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蜂蜜》开始实施,但是并未引进SM-R大米糖浆检测技术。新标准涵盖了从前的两大体系。
但是,山东东营市蜜蜂研究所所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认为,蜂蜜新国标的打假功能几乎为零,他说:“这个标准是卫生部起草制定的,更重视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但这与蜂蜜的真实性却是两回事。”
曹炜教授支持宋心仿的观点:“新国标取消了产品等级的划分,增加了理化指标限制蜂蜜的含水量,以及污染物限量、兽药残留限量、农药残留限量等相关要求。但是掺了糖浆的蜂蜜也是符合这些食品安全标准的。”
曹炜教授说:“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这两种糖浆的成分基本相同。无论是大米糖浆还是玉米糖浆,都可以用技术手段检测出来,真假蜂蜜的检测技术,从来不是难题。”但问题是,在造假技术、检测技术、标准三者的“百米赛跑”中,标准总是最后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