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抽检结果,显示涉事的8个批次大米和米制品中有6个来自湖南,且均产自当地有色金属之乡。随后,镉大米来源地湖南攸县官方通报了不合格大米的铬含量范围,披露原稻主要收自当地农户。截至目前,虽然尚无权威机构对重金属铬是如何侵入大米的过程做出解释,但湖南当地正在攻关稻米镉污染消减及快速检测技术的消息却从侧面证实了毒大米与土壤重金属污染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事实上,土壤重金属污染并非新出现的问题,也不是湖南一省所独有。近年来,受环保意识淡薄和历史工业污染等因素影响,国内不少地区灌溉农田的水源实际已经遭受污染,或者由于长期超标使用农药造成土壤有毒物质超标,更有不良企业甚至将工业废渣矿渣随意倾倒丢弃,造成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危机。
如何还上这笔“工业污染旧账”,恢复土地自身正常的生态组织与结构?如何通过污染治理让有毒土壤重新为社会所用?土壤修复日渐浮上水面,并逐步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
国土肌体上的“毒瘤”
有调查显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3亿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6,其中受矿区污染的土地200万公顷、石油污染土地约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约5万公顷、工业三废污染耕地近1000万公顷。
如果说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版图恰似一只迎风而立的雄鸡,那么各地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就是不折不扣的“毒瘤”,其不仅对我国的国土安全带来危害,也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持续的健康威胁。
环境保护部公开资料表明,全国每年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其中约有10%的大米重金属镉超标),致减产100亿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这些粮食原本可养活4000多万人。除了镉元素以外,被苯、酚、磷类有机污染及砷、铅、铬、汞等重金属污染过的土壤情况亦十分严重。
“如国内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约0.1%作用于目标病虫,99.9%却进入了生态系统,造成大量土壤重金属污染、激素有机污染。”业内专家介绍说,当前还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后又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从分布情况看,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北方只是零星分布,但在南方则较密集,尤其在湖南、江西、云南、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方,呈现连片分布。”专家表示,重金属无论是污染水体还是污染大气,最终都会回归污染土壤。在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后,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正进入集中多发期。“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严重程度以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得全面启动全国范围内土壤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标准亟待统一
北京高能时代环境修复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土壤修复的程序,修复企业先要对污染场地进行环境评价,然后是土壤采样、实验室化验、分析诊断等过程。在修复工作完成后,土壤清理深度和范围是否到位,修复过程是不是完全按照程序,有没有做好二次污染防治,治理效果是否达到目标值……每个环节还需进行抽验、检测和分析。“只有规范、严谨,才能确保修复工作有效到位。
但关于土壤修复,在国家层面上一直未曾形成一套完善的统一标准。目前土壤修复工作开展较好的北京、沈阳、武汉、重庆和我国江浙地区遵循的均是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出台的相关标准。据记者了解,从修复后的具体验收指标看,这些地区在污染场地涉及到的重金属指标上大多比较相似,但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标准上则各有各的要求。尤为可惜的是,在修复工作至关重要的监管、评价标准上,绝大多数地区还是一片空白。
为此,不少业界人士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应尽快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并完善政策法规、建立行业标准。同时,政府部门需要对土地修复施工的全过程、处置后土壤的去向进行监管;治理结束后的土地,还需要第三方进行检测。
除了标准不统一外,“土壤修复企业资质良莠不齐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硬伤"之一。”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院副院长姜林表示,“管理粗放,发一本资格证书就万事大吉,导致不少运营管理不够严格的企业浑水摸鱼,土壤修复效果相差甚远。”姜林指出,没有好的监管和培训,单凭发证的监管模式作用非常有限。
从企业层面看,“目前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大部分是由工程土建、污水处理和固废处理等方面转型而来,国家对这个行业的企业资质没有硬性规定,许多企业只是把污染土壤挖出、转移、再填埋或者干脆堆放在郊区或者农村,这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从本质上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修复,只是挪地。”高能时代负责人介绍说。
针对这一问题,该负责人建议国家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污染场地的监控力度,建立全国的污染场地数据库持续对土地修复进展进行追踪,以确保最终修复效果。
千亿市值如何撬动
“最保守测算,"十二五"期间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而整个市场到2020年预计可能达到上万亿。继大气污染治理和水污染治理之后,土壤修复正成为环保产业的又一个"金矿"。”相关行业分析师表示。
采访中,当记者问及土壤修复市场的价值潜力时,业内人士几乎众口一词地给予肯定,与分析师的说法相差无几。但他们在乐观之余也表示,除非资金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否则市场不会在短期内取得很大进展。
据上述业内人士介绍,一个污染场地的修复一般需要上亿元资金,按着目前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严重程度,全部修复大体需要资金五六千亿元。“虽然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土壤修复的利润率相当可观,远高于一般工程项目,最多的可以达到40%-50%,但是到哪里去找庞大的项目启动资金是现在最大的困扰。”
为了缓解企业启动资金占用过多的困境,政府相关部门也在不懈努力,积极给予支持与回应。根据环境保护部制定、正在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序的《全国土壤环保“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拨付300亿元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针对城市历史遗留污染土地,中央财政将给予30%-45%的财政补助。此外,“十二五”期间,国家用于防治土壤污染的全部财政资金也将达数千亿元,其中仅国家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投入就达595亿元。
此外,“目前国内土壤修复市场上已出现一批较有代表性的民营专业公司,如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大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北京高能时代环境修复公司、湖南永清盛世环保有限公司、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利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等,且基本上属于全能型,其业务范围覆盖污染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施工等。”专家表示,除国家财政的投入,还应大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在准入条件、税收、技术、人才等方面予以积极扶持,同时积极探索土壤修复的市场化机制,在建立相关的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基金中加大民间资本注入,减轻融资压力,学会多条腿走路发展土壤修复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