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行业如此,其他领域也不例外。
不久前媒体曝光,车企为节省成本,多款不同品牌的豪车使用含有沥青材料的阻尼片,会散发出甲醛、苯、TOVC等强烈致癌物质,追究起来,是因为阻尼片使用什么材料并没有标准,而且我国新车测试中没有车内空气质量相关的标准。早前苏泊尔生产的不锈钢炊具不合格,同样是由于该行业多年存在着双重标准,使不法企业有了可乘之机。
行业标准原本是为了规范行业、保证产品质量并给消费者带来安全保障的底线,但现在广大消费者对行业标准已经失去了最起码的可信度和安全感,行业标准甚至沦为产品不合格和企业持续犯错的借口。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食品安全事故实质上是背后行业标准的事故,中国食品安全的危机,是食品行业标准混乱与缺失的危机。综合来看,我国行业标准存在六大乱象。
一个行业多个标准
闹得沸沸扬扬的农夫山泉与媒体争论一事,媒体质疑的焦点在于饮用水的生产标准,尽管农夫山泉一再对自己的生产标准进行解释,但消费者仍一头雾水,因为我国饮用水行业标准非常泛滥。
目前来看,我国饮用水行业生产标准有国际标准、有地方标准,还有企业标准。而地方标准各不相同,有浙江的饮用天然水地标,广东的天然山泉水地标,还有重庆的天然泉水地标等。而国标也名目繁多,有饮用天然矿泉水卫生标准、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等。
企业内部也有自己的执行标准,在这么多标准并行的情况下,水企业生产出来的水最终是什么标准,消费者显然无从得知。
专家指出,分层次、分种类的标准体系看似覆盖了所有的瓶(桶)装饮用水,但由于标准分类混乱、纷繁芜杂,既有交叉也有空白。过多的行业标准不仅容易导致企业“适用混乱”,而且给企业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机会。
除了水行业外,我国食品行业标准也很泛滥。据了解,我国目前强制性食品标准就接近5000种,散落于数个国家部委、卫生计生委直属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由于标准太多、太乱,按照2012年印发的《食品标准清理工作方案》,主管部门目前已全面启动对近5000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进行清理的工作,计划于2013年年底完成清理任务。
我国空调行业的相关标准也泛滥成灾。仅以空调为例,海尔、美的、LG、志高、TCL[微博]、苏宁等厂商均先后通过与不同协会,联合或自行发布了自己的服务、安装、可靠性等标准。
以空调清洗服务为例,美的力推深度清洗服务标准,海尔则推“无尘安装清洗服务”,LG则推“整机免费深度清洗服务”。3家内容一样,但后二者就不会接受美的联合中国家电维修协会提出的深度清洗标准,“因为那样就间接成就了竞争对手美的的营销优势了”,一名空调企业人士透露。
一个标准对应多类产品
与部分行业标准泛滥相对的是,有些行业一个标准对应多类产品,料酒行业标准就是此类典型。
据食品行业人士表示,料酒分酿造料酒和配制料酒两大类产品,但两者共用一个标准,一个行业标准对应两类产品和三种工艺。
在2007年发布的《调味料酒》(SB/T10416-2007)行业标准对料酒的定义是,以发酵酒、蒸馏酒或食用酒精成分为主体,添加食用盐(可加入植物香辛料),配制加工而成的液体调味品。也就是说,该标准认可原酿料酒和配制料酒是两种料酒品类。
而根据标准的规定,市场上出现了三种料酒制作工艺:一是用黄酒添加食盐和香辛料制成“原酿料酒”的工艺;二是用部分黄酒加酒精的制作工艺;三是完全使用酒精加入香精、味精、食盐、色素的制成工艺。后两者都属于“配制料酒”。按照现在的规定,这三种工艺都符合行业标准要求,但是原酿料酒和配制料酒其实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黄酒分会秘书长沈振昌认为:“原酿料酒和配制料酒无论在选用原料、生产流程、耗时周期等工艺上,还是在酒性醇香、烹饪效果、营养成分等内在品质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据沈振昌介绍,原酿料酒以原酿黄酒为酒基,黄酒多用大米酿造,再配以花椒、大料、桂皮、陈皮、丁香等多种香辛料制成,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至少需要3?5年。其酒性醇厚、酒香浓郁,含有21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而配制料酒以酒精、色素加水勾兑而成,一般没有料酒所特有的香气,酒体淡如水,工艺简单、耗时短、产出多,所以价格便宜,利润空间也比较大,某些不法企业在配制料酒中胡乱使用添加剂,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这样差别大的两个品类,用一样的标准显然不合适,正是由于标准的模糊,有些企业为降低成本,钻行业标准不完善的漏洞。低档料酒生产企业冒充高品质产品;而品质好的酿造酱油没有得到更高标准的认可,进入市场后无法向消费者表达自己的高品质,这就对传统酿造行业产生重大冲击。
标准之间相互冲突
有的行业存在新旧多个标准,让企业不知以哪个标准为准。始于2011年的苏泊尔“问题锅”风波愈演愈烈的原因,就是行业内多年存在着双重标准。
根据1988年版的标准,各种存放食品的容器和食品加工机械只可选用三种规定型号的奥氏体不锈钢。按此标准,苏泊尔产品的材质不在其中。而1992年版不锈钢器皿标准中则明确表示,不锈钢器皿的材质可以为两种规定材质或性能不低于这两种材质的其他型号。据专家介绍,这一标准实际是扩大了材质选用范围。按照这一标准,苏泊尔的产品就是合格的。
新旧两个标准到底以哪个为准呢?记者了解到,2010年10月22日卫生部曾公示“卫生部监督局关于公开征求《不锈钢食具容器》等3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意见函”,以及随该函公示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锈钢食具容器》(征求意见稿)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为了避免与不锈钢板材的牌号相关的争议,修订后的新标准取消对不锈钢型号的有关规定,不再具体列明不锈钢的牌号,而是仅仅规定食具容器应选用耐腐蚀性较好的不锈钢。
文件中还提到,未来此标准将替代1988年的《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然而自2012年10月公示至今,新标准却迟迟未出台。为此,哈尔滨市工商局道外分局一直认为对苏泊尔等品牌的检测肯定没问题,“1988年的标准必须遵守”,而苏泊尔方面也坚称自己的产品符合标准因为其检测依据是我国1992年颁布的QB/T1622.5-92不锈钢器皿标准。
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过渡期,标准混乱和监管不严让一些不法企业有机可乘,材料使用缺斤少两,或使用不合格材料谋取利益,这不仅给行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严重时也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标准滞后于行业发展
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滞后已经成为许多质量事件中的关键词。从家具、日用品、电器产品、食品等众多行业中,标准滞后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据了解,目前中国在食醋生产方面有三个标准,即《酿造食醋国家标准》/《原产地域保护山西老陈醋国家标准》和《配制食醋行业标准》。《酿造食醋国家标准》是在2000年颁发、2001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目前市场上的食醋,多数就是依据这个标准生产的。
而苏泊尔“问题锅”也反映出行业标准的滞后。我国不锈钢材料在过去20多年里已经有了很多新突破,然而行业标准还停留在1988年和1992年。行业人士也大都呼吁,不锈钢材料行业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国家的标准也应该要跟上行业变化,在满足使用条件的基础上节约资源,同时统一各方面的标准,避免引发冲突。
作为家具行业的木门行业标准也是10年前的。目前,我国共有3个关于木门的行业标准。分别是原建设部颁布的《建筑木门、木窗》、国家发改委颁布的WB/T1024-2006《木质门》和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室内木质门》。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木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永林表示,虽然目前有3个标准,但都不是国家标准。
据介绍,国家发改委的标准只是一个推荐标准,而原建设部的标准颁布于2000年,时间也太过久远。“与2000年时相比,今天的木门行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本上已经属于两个行业了。我们今天所用的木门产品跟十几年前已经大不一样了。原建设部的标准根本无法规管目前的行业。行业发展过快也是相关标准滞后和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标准不如旧标准
新标准比老标准还落后,这样的事会出现吗?看看国内的乳业标准吧。
我国最早的乳业标准是1986年《生鲜乳收购标准》(即“老国标”),这一标准规定,生乳蛋白质最低值每100克为2.95克,细菌总数为每毫升不超过50万个。在2008年发生奶业三聚氰胺事件后,主管部门将这一标准进行了修正,即2010年6月施行的新版《生鲜乳收购标准》(即“新国标”)。
不可思议的是,新国标不但没有在老国标的基础上升级,相反,却出现了倒退,新国标把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下限从老国标的2.95克降到2.80克,而细菌总数上限从之前的每毫升不超过50万个改为每毫升200万个。
而国外生乳蛋白质最低值则明显高于我国,新西兰为3.8克,欧美国家也多在3.2克以上。因此,乳业专家王丁棉当时炮轰:“过去中国的牛奶质量标准在世界范围就不算高,如今细菌总数跟2010年前相比,每毫升提高了150万个,而蛋白质含量则每百克降低了0.15克,堪称全球最差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
牛奶作为重要的日常饮品,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当下,由众多部委、协会和专家共同制定的国家标准,一夜倒退25年,显然让消费者质疑和愤慨——以前担心的是不达标的产品,现在连达标的产品也信不过了。
另一个与此相似的事件是,速冻水饺凭借新标准化险为夷。2011年11月,思念、三全、湾仔码头等知名品牌相继被报道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产品一度下架。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食品安全检查中为不得检出物质,该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蹊跷的是,当时思念食品副总经理贾国飚说,“按照国家目前的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水饺中确实不得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是,“按照新的即将生效的标准,食品就安全”。
原因是,2004年5月1日实施的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的《速冻预包装米面食品卫生标准》规定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指卫生部2011年9月6日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面米制品》的征求意见稿,其中在“生制品的微生物限量”中规定,每克生制品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只要在1000?10000个,都为合格。
国内标准总低于国际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许多行业标准均低于国际同行业标准,乳业标准就是一个例子。2010年新乳业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菌落总数放宽3倍后,是美国、欧盟(10万个)标准的20倍。
据业内介绍,中国生奶标准还有很多不够格的地方,除了每毫升细菌总数、蛋白质含量,国际奶业标准还要求检测生奶中抗生素、亚硝酸盐含量等指标,但国内对此甚至都不做要求。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超过国际水平的不足3%,达到国际标准的不足10%,近九成标准均低于国际水平。”湖北营养师培训中心主任孙光夫如此表示。
据记者了解,我国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的行业标准要么是空白,要么是严重滞后于国际标准。以农产品方面的标准为例,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只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而联合国[微博]食物与农业组织已公布了相关限制标准2522项,美国多达4000多项,日本则达数万项。欧盟甚至将水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分别按照干果、鲜果、硬果和软果等分类制定标准进行检测,其中光是针对鲜果农药残留检测这一项就多达几十甚至100多种限量标准。
而国内家具行业的标准更是远低于国际水平。国内家具原材料及装饰品材料中的甲醛释放量限量标准需达到E1级,即甲醛释放量不超过1.5毫克/升。而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是E0标准,即要求甲醛释放量不超过0.5毫克/升。
如此标准,何以让广大消费者对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放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