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报告由《陆地植被生长状况》和《陆表水域面积分布状况》两个分报告组成,分析了2011年全球陆地植被生长状况和30年(1982—2011年)动态变化,以及2010年全球陆表水域空间分布状况和2001—2011年典型湖泊面积动态变化等,进一步揭示了全球生态环境(植被、水)的时空变化规律。
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廖小罕介绍,报告采用的多个遥感定量数据集产品均属全球首次发布。其中,分报告《陆地植被生长状况》所采用的1982—2011年遥感数据产品,由我国科学家基于国内外遥感卫星数据研发,形成了每8天一次的30年长时间序列全球陆地植被叶面积指数产品,这也是国际上公开发布的首个最长时间序列的同类产品;分报告《陆表水域面积分布状况》以30米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为基础,形成2010年全球陆表水域面积分布遥感定量数据集产品,同样是目前全球最高空间分辨率的同类产品。“与国外现有的叶面积指数产品相比,2012年度陆地植被生长报告具有时间跨度长、精度高、质量高的特点,相关技术方法基本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陆地植被生长状况》报告编写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研究院教授梁顺林说。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2年度报告》系统揭示了全球30年陆地植被生长的空间格局和分布规律,为今后开展全球陆地植被生态系统变化研究提供了基准。报告还对全球30年陆地植被生长状况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总体来看,30年来反映全球陆地植被生长状况的叶面积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变化趋势较平稳,这表明全球地表植被生长状况总体转好。其中,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与全球变化造成的该地区温度升高密切相关;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南缘和非洲热带雨林周边地区叶面积指数显著减少,显示了人类活动对植被生长的影响。
从我国陆地植被生长状况来看,空间格局分异明显,30年来总体呈现好转趋势。我国植被生长状况区域差异较大,叶面积指数总体分布呈现东部高、西部低,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海南、云南、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和浙江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叶面积指数有较大增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市扩张区域则有较大降幅。另外,我国30年来叶面积指数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和亚洲平均值。这表明我国实施的“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对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发挥了作用。
报告还显示,全球陆表水域空间分布极为不均,水域主要集中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和赤道地区。2010年全球陆表水域总面积为367.67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表面积的2.73%。
我国陆表水域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2010年我国陆表水域面积为14.23万平方公里,列在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之后,排名全球第4位。水域面积最大的五个省(区、市)依次为西藏、青海、江苏、新疆和湖北。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域面积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丰水期与枯水期面积之差达2000—300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总体呈现萎缩趋势。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2年度报告》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表示,最新发布的该报告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重要科研价值和应用价值,并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科学家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透露,根据国际地球观测系统发展态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其今后将以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平台为重要渠道,特别加大中国气象、海洋、资源、环境、测绘等卫星数据的综合应用,在全球尺度上以国家为单元、在全国尺度上以省区市为单元,对生态环境要素进行动态监测,每年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和数据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