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面对工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困难与挑战,工信部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系列重大措施,完成了网络提速降费、“互联网+”行动等一批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点工作。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会上表示,“预计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能耗降低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16%左右,电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和2%左右。”
通过创新驱动,我国稳增长调结构打开了新局面,制造强国战略在稳步推进。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快于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汽车工业连续6、7、8三个月大幅度下滑达25%左右,但是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在1至9月份达到了15.62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倍。
“过去我们是靠拼资源、拼能源、拼劳动力、拼成本,这些要素优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现在我们主要是靠创新驱动发展,靠改革激发活力,新旧动力的转换发生了变化。”苗圩表示。
另外,像工业机器人、高端服务器这些产品的生产在成倍增长。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今年正式下线,我国自行研制的ARJ21-700新支线客机也在今年正式交付。
会议提出的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能耗降低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4.5%。电信业、互联网行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3%、25%和14%左右。
主攻智能制造
会议提出,2016年将瞄准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业融合发展呈现新趋势,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也是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是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常态下打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
工信部副部长怀进鹏指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成为产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方向,也必将引发新一轮制造业革命并重新构筑全球制造业竞争新格局。中国要建设制造业强国,必须紧紧把握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加快智能制造的发展。
“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只有通过智能制造,才能带动各个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
为此,会议要求,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与仓储五大关键装备创新应用。继续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确定60个以上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
同时,工信部深化“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发展,指导编制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路线图。深入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研制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和路线图。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形成工业4.0生态圈
从产业来看,从单台自动化,到整线自动化,再到数字工厂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机器人只是工业4.0大的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工业4.0还包括工业软件、工业通讯、智能机床、 机器视觉、3D打印和传感器等
从产业来看,从单台自动化,到整线自动化,再到数字工厂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机器人只是工业4.0大的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工业4.0还包括工业软件、工业通讯、智能机床、机器视觉、3D打印和传感器等。从股票投资的角度来看,通过工业4.0这个投资主题,把很多低估值或低市值的标的囊括进来,是市场理性选择的结果,因为长期来看,代表工业4.0的数字工厂或智能工厂,将会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工业4.0是一种理想的生产模式,目前并没有确定性的模式,但是智能化和网络化是两个重要的方向。智能化要求单体控制设备智能,网络化要求设备与设备、人与设备之间实现互联。工业4.0的发展方向是从数字化工厂迈向智慧工厂。数字工厂或数字车间是第一步,其内部架构可以分成5个层级。分别是企业ERP层、MES层、通信层、控制层和设备层。每个层级都能实现独立的决策闭环,拥有独立的网络和服务器,实现层级之间相互通信与互联。
工业软件存在于智能制造的每一个角落,重要的工业软件包括MES、PLM等,MES是智能制造的灵魂,是贯穿各个环节(生产、工程技术和生产制造)的交集;工业通信模块是工业4.0实现万物互联的基础,工业4.0以CPS为核心,在未来工业通信网络方面, 工业以太网正在成为现场总线的替代技术;机器视觉是让机器设备具备外界感知能力的一种实现方式,未来将围绕3D机器视觉硬件和算法突破等领域发展。目前国内机器视觉行业也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未来有望诞生体量较大的机器视觉公司。
工业4.0将会是未来长期的投资主题,下半年注意标的分化 第一,预计工业4.0板块的投资机会将贯穿全年,进入下半场,工业4.0概念股分化将十分明显,建议关注主业稳健增长,工业4.0并购预期强烈的标的。经过近期的调整,很多工业4.0标的存在超跌反弹的大机会。第二,好的标的要有明确的工业4.0逻辑,同时要有一套围绕工业4.0的并购组合拳。第三,建议重点关注东方精工、天奇股份、诺力股份、慈星股份、锐奇股份、海得控制、亚威股份、黄河旋风、机器人等。
改变工业格局
工业4.0目前正受到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工业4.0同样被称作集成工业互联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以及普通大众都对工业4.0相联系的新机遇备感兴趣。这种兴趣无疑被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和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对工业4.0的聚焦而进一步放大。工业4.0与巨大的经济潜力相联系,例如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预测,在工业4.0的帮助下,企业可以将生产效率提升30%。
实际经验显示,企业的年龄决定了是否接近工业4.0新特征的关键决定因素。所以,生产过程结构相对不那么固定化的企业家更有可能拥抱工业4.0的新元素。这为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中国的商业环境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环境之一。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经历了巨大变革并持续在发生改变:从过去以农业为主的结构,转向了在可预见未来内的现代工业结构。一方面,快速经济增长创造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中国看似无穷的劳动力供给正在缩减。日益老龄化的人口大幅提高了抚养比。工资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也作出反应,导致了中上层收入消费阶层的出现。结果是这个国家相对优势的改变和国内需求结构日益朝着更多资本和科技终端消费品转变。
中国政府已经对这种挑战作出回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从农业和制造业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方式向资本密集型的工业结构转变。因此,中国的工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中国常常被打上“世界工厂”的标签。但是,经济转型的过程不可能就此停止。
下一个转型的目标涉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为了达到该目标,中国保持其在一个永恒改变的全球市场中的国际竞争力是关键。在这里,工业4.0代表了一个能够改变工业结构的根本驱动力。为了拥抱工业4.0为当地商业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中国政府需要再一次发挥中心角色。
由于对工业4.0概念清晰定义的缺失,经常造成不切实际的期望。但是,如果成功执行,工业4.0将会革命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方式。然而,工业4.0的施行将是一个逐渐衍化的路径:从一个工厂到另一个工厂,从一家企业到另一家企业。实际上,工业4.0的好处不大可能在这个十年之内实现。所以,耐心和在一个公平竞争环境中的合作是工业4.0成功执行的必备条件。这就需要政策不仅是未来导向的,而且必须保持一个健康、务实的态度。
中国需要提升工业4.0发生的商业环境。然而,中国并没有工业4.0发展的标准蓝图。幸运的是,中国已经通过一系列政策打下了基础。但是如果想要抓住与工业4.0有关的机遇,尚需要在劳动力质量和互联网贷款方面作出进一步的提升。
《中国制造2025》大有可为
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已经基本敲定,作为中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总体战略,《中国制造2025》以德国工业4.0为师,确定“以体现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线”。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力争在2025年,从工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强国。
鼎玺盈动通过研究与实践,认为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具体项目一步步向工业4.0迈进,建构软硬件一体化智能系统,全面使用数据分析系统、制造执行系统,潜心夯实精益管理。
信息化即未来:智能化的系统结构应为了获得最佳的工厂生产和经营目标。将物联网、执行机构、IT大数据、知识系统、数据通信系统进行有机整合而形成的IT支持系统,鼎玺盈动智能化系统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运营效率,而构建的综合信息化体系。
数据为核心:数据是未来IT的关键元素,随着海量数据经过分析、梳理、优化后得出的“经验”,鼎玺盈动将通过核心技术帮助企业对生产、经营、销售过程中复杂多变的工作状况,作出精准判断和实时反映。信息化即未来,在未来,企业只有构建了这样一套智能化系统,才能真正迈入工业4.0的康庄大道。
制造执行系统:任何的系统建而不用即为垃圾,在拥有全部或者部分智能化系统的前提下,执行为核心要素。鼎玺盈动执行系统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流程优化和流程再造,采用集成的思想替代原有的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分布式数控,其为信息枢纽和流程监管,强调KPI与及时性。
潜心夯实精益管理:工业4.0时代的企业以高度自动化、柔性化,对市场反映灵敏,小批量个性化定制为主旋律,而精益思想的原理,完全符合上述所有特征。精益化管理是企业把精益思想与自己的管理活动融合而成的管理模式,对企业来讲,精益化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又高到底分别为:原理层次、系统层次、工具和技术层次。真正的变更创新,不是通过肤浅的模仿或者孤立,凌乱应用工具技术和系统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知道“为何要这样做”—即对基本原理的理解。鼎玺盈动在帮助企业着手精益管理系统时,通常是在组织中的某些特定领域,在工具和技术的层面开始实施。在理想情况下,精益进程随后会进行到系统层次,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持续改进的模型。
精益是一场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的长征,因为万物更迭,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