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信息技术 » 通信 » 正文

标准角逐十年得失 中国将如何突围5G?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5-09-10  浏览次数:1144

5G产业链挑战
  多元融合环境之下的5G产业整合问题,是标准制定之外的另一焦点。
  在过去十年间,华为、中国移动和中兴等中国公司连续加入ITU、3GPP、IEEE、IETF、ETSI、OMA、TMF和FSAN等多个国际标准组织,并拥有越来越强的话语权。
  中国移动的一位国际标准制定专家告诉记者,话语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中国公司向这些国际组织提交的文稿数量、中国人在这些组织担任重要职务的数量、在这些组织中基础专利的保有量。
  华为向记者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4年9月底,华为累计向3GPP提交15360篇LTE/EPC提案,占全球总数的25%,位居全球第一。
  较大的话语权保证了中国企业在5G标准制定中的地位。但5G技术面临着与此前数代国际标准不同的产业环境——全球市场在融合,通信行业和其他行业,尤其工业制造业也在融合,其后续的产业化程度将直接受制于通信行业和其他行业对这两大融合趋势的理解和顺应程度。
  赵厚麟告诉记者,国际电信联盟以推动一个单一的5G标准为目标,但市场发展既快又大,5G标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标准,背后还有政治和经济上的博弈。“最后如果无法达成共识,也有可能形成多个标准。”
  对中国企业来说,更大的难题是,无论多个标准还是一个标准,中国企业需要加强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话语权。
  在一个内部会议上,有与会领导问杨骅,为什么中国的通信标准实现国际突破了,但芯片进口量依然这么大,都超过石油了?
  解决高端芯片自主研发的产业现状,是5G时代中国电子信息行业最大的瓶颈。杨骅向记者表示,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对高精尖技术创新积累还不深厚,更多精力放在规模化生产的产品技术开发上,具备了一定的技术能力,但核心技术的积累不足,关键器件的研发尚有差距,仍未掌握产业的主导权。
  统计数据显示,仅2014年,中国用在进口芯片上的外汇就超过了2100亿美元,成为单一产品进口最大的用汇领域,甚至超过了整个石油进口所使用的外汇。
  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国家希望通过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努力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到2025年,这一比例要达到70%。
  但实现这一目标何其之难。中国每年生产全球77%的手机,自主芯片却不到3%。而5G最大的应用特点就是对机器通信场景的支撑,这对芯片有更高的要求。此外,未来的终端需求是多样化、多材料、多种传感模式的,5G标准将引领产业需求,第一步解决的是产业链的搭建问题,下一步要精耕细作产业链。
黄宇红认为,政府和行业还需营造产业氛围,在国际上引导统一的频谱划分,降低企业自身的研发成本;对核心元器件、通信芯片等薄弱环节进行技术攻关,亦刻不容缓。
 
  来源:百度百家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12187.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标准 5G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