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是真理的源头,而且其在塑造现代社会的作用上所体现的重要性如何去强调也不为过。但近几年,科学却出现了信任危机。
许多科学实验的结果很难复制,同行评议制度的缺陷也凸显出来。这都影响了科学的信誉度,促使科研人员提出新的措施来维护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权威性。
尤其在英国,政府一直对自己制订的科学推动政策引以为傲。政策制订通常采纳行为学研究结论,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软科学”。英国行为洞察力团队——也被称为“推动单位”的负责人认为,经济学家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但是社会学家却质疑某些行为学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使得一些人怀疑科学推动政策具有局限性——过度依赖它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此知名科学家们提出了改变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的一系列建议。这些建议包括提升研究设计的透明度,激励更多的实验室在实际研究前提交完整的设计和分析计划,被称作预登记制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为止经济学家们在这场信任危机中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因为经济学是一门专注于战略行为分析及为了获得理想的结果提出激励措施的科学。
我们的研究将担负起这项挑战,对提出的增加透明度和监测科学结论可靠性政策,惊喜理论效果检验方面的开创性研究。
尽管在公众心目中,无私的科研人员努力工作发现真理的高大形象根深蒂固,但学术研究的真实过程是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不同的科学家激励模型,其中最突出的是个人攀登学术阶梯的愿望。
我们关注实行透明度政策的建议,这将阻止研究人员提交有问题的、解释不通的科研结论。
我们模型的主要结论是降低轻微的学术不端行为,如解释不了分析结论的重要细节,也会减少更严重的研究问题,如操控数据。这是因为有问题的研究实践就好像科学竞赛的“类固醇”,某种不恰当的行为的增加会导致更多的极端行为。因此,一项政策,把这些不当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我们检验了一种情景,科研人员恪守研究伦理或保持良好的职业声誉,但同时也关心在有限的几个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后者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引入了“经济的外部性”。
个别研究人员提交有问题的研究结论的可能性取决于其他研究人员的行为:情节轻微的学术不端行为会导致更高频率的学术造假行为(保证一个独一无二的结论并获得这个研究带来的赞誉)。
因此一项透明度的政策能够降情节轻微的学术不端,并不能,至少在一开始,导致更严重的学术造假行为。减少较轻学术造假行为的发生,将会降低在发表文章方面的竞争,从而缓解学术造假行为方面的压力。
其他的政策旨在降低更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如在应用统计相关技术时进行数据造假。但这也可能会增加轻度学术不端行为的频率,使得科学可靠性的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
当他们提出政策变化不适宜直接实验时,数学模型就有了用武之地。因为这个理论能够架起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发现研究人员不当行为的直接实验要付出很大成本而且很难办到,但是改革建议的潜在效果可以利用经济学理论进行评价。
我们的模型告诉我们,应该对实施一个透明度的建议充满信心,这个制度将有助于科学履行其发现真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