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能源环境 » 正文

白色污染:戒不掉的忧愁 “限塑令”成了“购塑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5-01-04  浏览次数:891
核心提示: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塑料,这种跟人类才打了100多年交道的现代工业明星,如今正因为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声誉一落千丈,从创新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塑料,这种跟人类才打了100多年交道的现代工业“明星”,如今正因为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声誉一落千丈,从创新发明沦落为环境噩梦,成为人们戒不掉的忧愁。
  保护地球,人人有责!随着2015年的到来,我们更应该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而建立我们的绿色家园。
  “最近年关,快递偷包频发,于是我要求我们的店员:每一个快递装箱后,再用胶带糊得死死的!360度无死角,全胶带,两层!”一网店店主在微信朋友圈晒快递服务:散落一地的快递包裹均被透明胶带五花大绑,密不透风。
  快递的另一端,在一家银行工作的汪小姐网购的两只护手霜到货了。她收到的是一个被黄色胶带缠得严严实实的小盒子,用剪刀“蛮力强拆”后,先看到填充空间的几块泡沫塑料,中间是一个用被缠了两圈胶带的气泡垫包着的小物品。她数了一下,里里外外一共四层。“包装太强大了,护手霜一点都没受损!”汪小姐给卖家“快递服务”一栏打了个5分好评。
  2014年11月11日~16日“双十一”期间,我国快递业务总量为3.46亿件,比2013年“双十一”同期增长73%。数字背后,是海量网购带来的巨量快递包装的浪费问题。
  电子商务依赖快递,如同“俄罗斯套娃”般的快递包装愈演愈烈,绝大多数店主更是将“包装凸显档次”奉若圭臬。然而,快递过度包装正产生着越来越多的浪费和环保问题:据初步计算,2014年快递的包装胶带可以围绕地球288圈。透明胶带的主要原料是聚氯乙烯,在自然条件下,至少需要100年才能自然分解。
快递过度包装:没它不行
  一位张姓电子产品淘宝店主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快件包装离不开透明胶带。
  “我们也没办法,要保证商品经过一路物流投递不会有任何损毁。否则就得赔偿。”张先生说,用胶带多缠几圈正是为了增加拆封难度,“偷包的事儿时有发生”。
  “手机算小件商品了,通常也需要1米长左右的胶带封箱。”张先生告诉记者,如果是大件,动辄就需要扯两三米胶带,“一卷胶带包装十几个快件就‘报销’了”。
  记者了解到,不同商品虽然具体的包装流程、包装方式都不一样,但“用料”大同小异。一般包裹除了自身自带的包装之外,还要填塑装箱、透明胶带缠裹,然后再装入普通包裹袋。如果外包装是纸箱的话,一般还需要多缠几层胶带,用气泡垫等做撞击防护。
  这还不算,记者从快递员口中了解到,快件从寄出到接收,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磕碰在所难免,二次包装甚至多次包装也是家常便饭。比如,在快递送出之前,快递公司还会给包裹缠上好几圈胶带,因为包裹在运输过程中会有堆积,只有增加包裹胶带的圈数才能提高其强度,以防包裹内货物被压坏。
  在一家报社工作的小白经常网购,他觉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快递包装有点“浪费”。“平时收到的纸箱子还可以充当垃圾箱,但是各种塑料处理起来就很棘手。”他告诉记者,单位的垃圾桶并没有分类回收标识,越堆越多的塑料袋等物只能眼睁睁地跟其他垃圾混在一起。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秘书长马占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用于物流的许多塑料其实是有可回收利用价值的,但是由于我国分类垃圾处理做得并不太好,所以这类塑料的回收利用就变得“很麻烦”。
  “它不像瓶罐,回收起来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划得来。”马占峰说,类似于泡沫塑料、气泡垫这种塑料制品,它们的回收成本远高于回收利用的经济价值,“没人愿意回收”。
华师大学生进行着行为艺术,反对白色污染
塑料袋:“限塑令”成了“购塑令”
  提起人们与塑料的“爱恨情仇”,不得不提方便了全国人民的“方便袋”。
  塑料袋是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在1902年发明的,因为轻便、结实和方便使用,在当时无疑是一场科技革命。但现在却被广泛认为是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2008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限塑令”——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即将迎来“七年之痒”的限塑令,成绩单又如何?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超市和集贸市场,“限塑令”所发挥的效力都难言乐观。
  记者来到位于北京海淀区五道口的易初莲花超市,向超市工作人员询问塑料袋的使用情况。该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超市不时会在顾客购买一定数额的商品之后赠送环保布袋,顾客主动购买环保布袋的意愿并不强,特别是年轻人;顾客通常是在结账时才发现忘了带购物袋,“购买塑料袋”成了习惯动作。
  “限塑令”成了“购塑令”,这在其他超市同样早就见怪不怪了。
  与超市迥然不同的是,在集贸市场,“限塑令”好像根本不存在,免费塑料袋处处可见。
  聚集在大学附近水果蔬菜摊上,顾客购买水果蔬菜时鲜有自带购物袋的情况。就在记者走访的水果摊前,一位顾客买了几样水果和蔬菜,光大大小小的方便袋就用了七八个。
  在一家麻辣烫餐馆,店主为方便洗碗,还会用塑料袋套在碗上,用一次就连汤带水一起丢掉,“一个袋子才几分钱”。
  “在集贸市场、餐馆,‘限塑令’的确有执法上的难度。”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工商大学轻工业塑料加工应用研究所检测中心副主任翁云宣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难以解决的难题。
  马占峰认为,造成“限塑令”免费塑料袋“我行我塑”的根本原因在于,老百姓使用塑料袋的行为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并且目前尚无好的替代品,让这些塑料袋退出历史舞台。
  “上海没禁发泡餐盒的那几年,平均每年只用五六千吨的PS树脂(聚苯乙烯)。如果不用这个材料,而改用其他任何材料的餐盒,哪怕是聚丙乙烯(乙丙橡胶)的餐盒,它的量就得是3万吨以上。从用材上来看,谁才是环保低碳的,是节约能耗的?”马占峰解释说,发泡塑料里面96%以上都是空气,只有不到4%(一说为2%)是塑料。“它比任何一个材料都解决问题如果不用它用什么?”
  同时,马占峰告诉记者,“限塑令”是在国家意识到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无论“限”和“禁”都是我国重视环境问题的雏形和开端,具体的成效可能不尽如人意,但这“显示了国家在政策上的转向”。
  “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我觉得这需要一个实践过程,公众也需要一个认知过程,最终达成一个共识,去重视环境问题。”马占峰说。
“禁塑令”:示范效应拭目以待
  此前有媒体报道,吉林省将从2015年1月1日起,在全省行政区域内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薄膜袋制品和餐具,违者将遭巨额罚款。这被业界解读为,吉林省试图通过政府法规的形式,让不可降解的“白色污染”退出历史舞台。
  按照吉林省政府此前颁布的《吉林省禁止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具规定》,该省行政区域内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薄膜袋包括:购物袋、连卷袋和平口袋(不包括商品出厂的原始包装袋和用于盛装散装生鲜食品、熟食等预包装袋);制品和餐具包括餐盒、碗、杯、盖、盘、碟、刀、叉、勺、吸管。
  这两大类产品,目前原料主要来源于石油基化工原料,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长期使用不利于人体健康。而据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宋刚透露,该省正在推广的可降解的新型塑料制品,即聚乳酸制品,作为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替代。它的原材料是以农作物秸秆为主的生物基原料,在生产环节不产生有害物质,使用安全,而且废弃后可以自然降解,不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推广的新型可降解生物质制品在堆肥条件下三个月可降解。
  事实上,吉林省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此前云南、海南都曾颁布过类似的法规,而具体实施情况,都因为没有找到适合的替代品而成效欠佳。
  翁云宣认为,吉林省在推出“禁塑令”的同时,明确配套开展了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规划,“前景还不好说,但还是可行的。”
  “现在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原料年供给量,全球应该在几十万吨以上。国内的原料年供给能力也应在10万吨上下。吉林省对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和餐具从限到禁,每年的需求量按3万吨计,这个需求我认为是可实现的。”翁云宣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翁云宣介绍说,吉林省目前已有10个进行可降解塑料生产加工的企业,“都是在吉林建厂,这就不一样”。
可降解塑料:成本瓶颈待突破
  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推广,成本的问题首当其冲。
  “成本一开始肯定是相对偏高,但是随着使用规模的提升,应该会有改观。”翁云宣介绍说,传统聚乙烯塑料年生产规模动辄就是50万吨以上,而生物降解材料的原材料规模远逊于此,“有个5万吨就很大了”。
  翁云宣反复强调,只有从整个生命周期来评价生物可降解塑料才比较公平。“它的环境友好性优于传统塑料,特别是对一次性塑料用具包装来讲,传统塑料回收成本高、不容易回收,从这个角度来讲,生物可降解塑料占绝对优势。”
  翁云宣说,像吉林省提出的用聚乳酸制品原料生产的生物基的降解材料,从源头到产品都透着绿色环保理念,“环境友好性”也应该计入成本。
  而对于吉林省,可降解塑料的成本“应谁来买单”“是否有相关补贴”的问题,目前记者未能查阅到更多吉林省发改委的具体执行方案。
翁云宣认为,成本问题只是暂时的。“目前我们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州等地推广生物降解地膜的示范,已经有了十多万亩的规模。生物降解地膜虽然贵一些,但是大大减少了白色污染对土壤的戕害。” 
 
  来源:中国科学报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10810.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可降解 塑料 胶带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