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热点综合 » 正文

盘点2014年令人关注的科学人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12-26  浏览次数:769
核心提示:  科学家,可能是最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的一个职业群体。与政界领袖、演艺人士、体育明星等公众人物相比,他们在大众传媒上相对
    科学家,可能是最不愿意站在聚光灯下的一个职业群体。与政界领袖、演艺人士、体育明星等公众人物相比,他们在大众传媒上相对较低的曝光度和关注率,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判断。
  大部分时候,他们低调而务实,更愿意安心于各自的事业领域,与同行交流看法,切磋专业问题。然而,用知识创造、技术发明为人类社会谋求进步的科学家们,其职业身份又天然具有公共属性。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科学家,都有可能因为自己的成就或者荣誉,被推到公共舆论的镜头和话筒前。人们需要知道,他们的工作,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人们更需要知道,他们加冕桂冠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故事。
  每年十月,全世界的镜头都对准瑞典斯德哥尔摩,关注着那里的一举一动,倾听着从诺贝尔奖委员会发出的每一个声音。尽管世人可能对每一个奖项的科学内涵和意义不甚了了,但这就是人们一直以来所习惯的关注科学界的方式,像一场全球参与的盛大节日。
  然而,除了成就和荣誉,科学家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的方式还有很多。他们的言行举止、信念追求乃至每一种态度,都或多或少会在人类社会中留下痕迹,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在各大奖项之外,人们也同样关注科学家的行为操守、价值选择、人生意外,也会从他们的性别、年龄、国籍甚至样貌中作出各种解读。
  总之,在如今互联互通的地球村,科学家很难在科学共同体内独善其身。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发现,有太多的科学家以各自不同的原因值得被书写或铭记,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并非都是正面而积极的。我们从中选取8位,试图以不同的角度回望他们的身影。
  这些科学家之所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皆因聚光灯下,他们给2014留下了永恒的影响。
  魏寿昆(我国最年长院士逝世)
  6月30日,我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科院资深院士魏寿昆在北京辞世,享年107岁。
  作为中国最年长的院士,魏寿昆被誉为我国冶金科技界的泰斗级人物,从教70余年,成为我国冶金领域的一代宗师,培养了大量冶金人才,见证了一个世纪以来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之路。
  魏寿昆1907年9月16日出生于天津市一户败落的商人家庭,作为长孙,他承载着全家人的期待——在商界重振家族荣耀。1923年夏,魏寿昆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洋大学,1929年获矿冶工程系工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先是到位于辽宁海城的大岭滑石矿厂任助理工程师,半年后回到母校担任矿冶系助教。1930年,魏寿昆远赴德国开始6年的留德学习生活,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材料工艺科学系、德雷斯顿工科大学化学系、德国亚琛工科大学冶金系。1936年,他放弃了德国薪资丰厚的工作机会,回到满目疮痍的祖国,任教于北洋工学院矿冶系。此后,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祖国的冶金科研和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魏寿昆先后担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天津大学副教务长等职。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天津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山西大学等矿冶系合并,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魏寿昆被任命为该校第一任教务长、一级教授。
  尽管魏寿昆拥有众多头衔,但他最喜欢的头衔只有一个——教师。从教一生,魏寿昆为我国培养了数代冶金科技人才,课堂授课46年,先后在10所大学任教,共主讲过28门课程。“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魏寿昆最想对学子们嘱咐的话语,更是他对自己的毕生要求。
  《魏寿昆传》作者吴石忠曾评价, 魏寿昆不好名,不好名的人即使得到了盛名,仍以平常之心,守道不渝,自强不息。这便是“最年长院士”最值得后辈学习和继承的品质。
  朱清时(“中国高教改革第一人”卸任)
  9月1日,南科大新学期开学典礼上,68岁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向师生、家长三鞠躬。因5年任期已满,他正式告别校长的位置。
  光阴似箭,在5年前南方科技大学创立之初,朱清时便一心想要求解困扰中国教育界的“钱学森之问”。他提出了“自主招生、自授文凭、去行政化”的宏伟目标,并希望通过学校章程将这些改革注入南科大的基因。由此,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第一人”的朱清时与南科大始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稍有风吹草动,各种解读便甚嚣尘上。
  在朱清时自己的描述里,“这是人生最艰难的5年”。但他也坦承,对于自己改革蓝图的实现,“5年,还不够”。作为中国科技大学曾经的掌舵人,他十分清楚“创办南科大是一道非常棘手的难题”。两位老院士的劝说,让他最终在2009年的教师节接受了聘书,并向外界宣布了自己的梦想:用实践回答“钱学森之问”,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让学生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完善的知识结构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现实却总是筚路蓝缕,高校改革之难超乎了朱清时的想象,以至于他有时不得不选择“迂回前进”。在最艰难的时光,一边倒的舆论险些让南科大几乎“翻船”,最刺耳的批评之一是“南科大放弃了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改革梦想”。朱清时深知大家对南科大有很高的期待,但他更明白,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一蹴而就。
  5年过去,朱清时给南科大留下了许多重要的“遗产”,“院士亲自授课、小班制教学、书院制管理”的教育机制、“设理事会、校长、校务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教授会和顾问委员会”的管理机制、“管理工作岗位不设行政级别”等方面的改革探索都曾引发极大反响。
  正如外界所评论,朱清时对于高教改革的最大贡献,也许不在于改革的具体方法和实际效果,而在于其先行先试的真决心、真作为,在于其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的胆识和气魄。人们希望,朱清时的卸任,并不意味着高教改革的谢幕,而只是一个开篇的结束。
  钱华林(入选“互联网名人堂”)
  4月8日,国际互联网协会发布“互联网名人堂”入选者名单。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成功入选。
  钱华林是继中科院院士胡启恒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他的入选,为庆祝我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送上了最令人振奋的一份礼物,也让这份荣誉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作为中国互联网重要的开创者之一,钱华林早年开始从事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和工程建设,并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责任专家。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项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担任技术负责人,该项目最终搭建的示范网络,就是中国互联网的雏形。
  为了让中国早日接入Internet,他和中科院科研人员多次在国际网络会议上发出呼吁与诉求,最终在1994年4月实现了中国正式接入Internet。他还先后主持建立了中国的域名体系,组织团队进行中文域名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并担任国家顶级域名CN的第一任技术联络员。
  从早期的中国互联网基本原则设计,到域名服务器搭建,到路由器的自主研发设计,钱华林及其团队对推动我国互联网建设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钱华林此次以“互联网创新者/改革者”(Innovator)身份入选国际互联网名人堂,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其在创新互联网技术和模式方面成就与贡献的肯定和认可,也成为ISOC举办“互联网名人堂”活动以来,第一位以“互联网创新者/改革者”身份入选的中国人。
  面对荣誉,钱华林依然低调:“入选‘互联网名人堂’,不仅是对我个人及团队工作成绩的认可,更是国际互联网社群对中国互联网多年来发展、创新的肯定。”他相信,随着技术和理念的成熟,未来的中国互联网工作者还将为国际互联网作出更多贡献。
  与如今互联网世界风生水起的各路商业“大佬”不同,钱华林的名字并不为千万网民所熟知,但我们理应记住他对我国互联网建设作出的贡献。
  庄小威(无缘诺奖被遗憾)
  每年10月诺贝尔奖揭晓之际,中国人的神经似乎都显得尤为敏感,今年的化学奖与年轻的华人女科学家庄小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10月8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将今年的化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技术所作的贡献。消息发布不久,著名生物学家饶毅等主编的微信公众号“赛先生”便率先发声,表示这一结果“使很多人感到惊讶”,因为贝齐格的工作“不仅与华人教授庄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完全一样,而且他们研究论文发表的时间也一样,令人不解为何出现厚此薄彼”。
  此后,众多华人科学家纷纷为庄小威打抱不平。庄小威由此成为各路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她本人婉拒了与此有关的所有采访,未对此事予以任何回应。
  10月9日下午,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委员曼斯·埃伦贝格接受采访时回应了外界质疑,他说获奖者早在1995年就发表了理论设计论文。另外,尽管贝齐格和庄小威的论文于2006年几乎同时发表,但埃伦贝格特别强调了庄小威的投稿时间晚了4个月。然而,诺奖委员会的回应似乎并没有说服提出质疑的科学家。他们认为,对于一个实验领域的研究来说,投稿时间的区别通常是“不值一提”的。对于庄小威的“被忽视”,更有学者直言不讳,认为这说明“种族、性别歧视,其实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日常可见”。
  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与庄小威的故事让人感慨,对于其中的是非曲直,科学界人士各有说法,但大家仍有一个基本的共识——科学研究强调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多年来,社会各界对本土科学家荣膺诺奖的渴盼,实则契合了对真正意义上原创性成果的呼唤。喧嚣过后,我们希望发生在庄小威身上的这段小插曲,能够成为中国科学家冲击世界前沿的又一次激励。
  米尔扎哈尼(首位女性菲尔茨奖得主)
  伊朗女数学家米尔扎哈尼荣获本年度菲尔茨奖章,成为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也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伊朗人。
  菲尔茨奖始创于1936年,每4年颁奖一次,其要求为年龄未满40岁并有着杰出的数学成就,此前的56位获奖者均为男性。
  米尔扎哈尼的获奖无疑极具里程碑意义,诚如她本人所言:“如果我的获奖能对年轻的女性科学家和数学家有所鼓舞,我将感到非常荣幸。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女性获得这类奖项。”而现任国际数学联盟副主席、同样身为女性数学家的克里斯蒂安·卢梭,率先将米尔扎哈尼的获奖与玛丽·居里的荣誉相提并论,并宣称:“这是一场女性的庆典。”
  米尔扎哈尼1977年出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少女时代曾梦想成为一名作家,然而在哥哥的激发下,她很快发现自己在数学领域更具天赋,在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获得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牌,并且成为首位在奥数赛上获得满分的伊朗学生,被称为“伊朗的天才少女”。
  1999年,米尔扎哈尼获得伊朗谢里夫科技大学的数学学士学位,随后赴美深造,2004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在美国,她不得不为伊朗的教育制度作辩护:“我必须说,伊朗的教育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作为哈佛的毕业生,我好几次不得不解释,我作为一名女性,在伊朗也是有权利上大学的。”
  事实上,与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不同,伊朗十分重视女性教育。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显示,伊朗是全球女大学生比例最高的国家。在应用物理和一些工程类等历来男生占主导地位的专业中,伊朗女性占很大一部分。
  而在数学界,性别比例失衡是长期和普遍的。菲尔茨奖似乎尤其不适合成为女性数学家的职业追求,因为它被限制在授予年龄小于40岁的数学家。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妇女不得不远离她们的职业去养育子女。尽管如此,米尔扎哈尼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女性获得菲尔茨奖。她说:“真的有很多伟大的女数学家,正在做伟大的事情。”
  MH17航班上的艾滋病专家(人类的巨大损失)
  7月17日,马航MH17航班在乌克兰坠毁,298名遇难乘客中有多位世界顶尖的艾滋病研究专家、工作人员及其家属。
  7月19日,国际艾滋病协会主席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向媒体表示,马航MH17上确定有6名乘客前往墨尔本参加会议,“最后的数字可能会大于这个,但不是早前报道的100多人”。
  数字的更改并不能改变世界艾滋病研究界无法挽回的损失。在确认的6名遇难艾滋病专家中,包括世界顶尖艾滋病研究者、国际艾滋病协会前主席乔普·朗格,“欧洲艾滋病防治行动”机构主席露西·范门斯和官员玛丽亚·阿德里安娜·德许特,世卫组织新闻发言人格伦·托马斯,荷兰阿姆斯特丹全球健康和发展协会官员杰奎琳·范通厄伦,“现在就阻止艾滋病”(STOPAIDSNOW)组织官员皮姆·德库耶尔。
  悲剧发生后,国际艾滋病协会在一份声明中写道:“在这个难以置信的悲伤以及敏感时期,IAS(国际艾滋病协会)与国际大家庭一起,对那些在悲剧中失去亲人的人们致以慰问。”同行对他们的离世深表惋惜,认为世界抗艾滋病事业也一定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
  乔普·朗格是遇难乘客中拥有最高知名度的艾滋病学者,国际艾滋病协会称“真正失去了一位巨人”。艾滋病是朗格一生激情奉献的事业,其耐心和精力被认为是至今无人企及的。这位国际公认的艾滋病活动家曾担任国际艾滋病协会主席,一直致力于倡导人们更多地了解和防治艾滋病,他为了让那些低收入的HIV感染者也能得到治疗,出面与制药企业、政府等多次交涉,他还是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美国微生物学会成员以及《抗病毒疗法》杂志的创立者和主编之一。
  他们的离去,让人类抗击艾滋病的事业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然而也更加坚定了同行的信念。正如国际艾滋病联盟非洲区副主任肖恩·梅洛斯在悼念朗格的文章中所写:“这一悲剧是科学、研究、医学以及公共健康领域共同的巨大损失……他们的一生都致力于捍卫他人的生命,我们保证让这一重要的工作继续下去。”
  克劳斯·尼尔森(承认企图向中国偷运危险细菌)
  8月13日,加拿大传染病学家尼尔森承认两年前企图将危险细菌走私到中国。这场备受瞩目的危险细菌走私案终于接近尾声。
  2014年,远在大洋彼岸的加拿大,一场针对科学家克劳斯·尼尔森的法庭审判与中国有着难以回避的关联,其影响更不可低估。
  克劳斯·尼尔森是加拿大食品检验局前首席研究员、加拿大著名传染病学家,8月13日,他在法庭承认,两年前曾企图将危险细菌走私到中国。他承认了包括企图将加拿大食品检验局财产商业化、不安全运输人类病原体在内的11项控罪。这些罪名最高可判有期徒刑10年。现年68岁的尼尔森目前仍处于保释状态,法庭尚未作出最终宣判。
  2013年4月,加拿大皇家骑警首次公布,尼尔森和身为同事的华裔妻子于伟玲于2010年10月在渥太华机场准备飞往中国时被警方截停。警方在尼尔森行李携带的一个儿童午餐袋内搜出17个装有病原体的小药瓶和一些山羊血,后证实小药瓶盛载的是活的布鲁氏杆菌。尼尔森和于伟玲随后在机场被捕,但于伟玲事后逃逸。
  尼尔森的犯罪动机至今未明,有专家分析,原因可能是用于个人研究。另外,也没有证据显示,尼尔森能从其研制快速检验布鲁氏杆菌生物工具的科技公司取得经济利益,该公司系他和于伟玲合开。不过法院认为,尼尔森知道他携带的是人类病原体,这对公众安全是一大威胁。
  布鲁氏杆菌可寄宿在绵羊、山羊、猪、牛和狗等动物身上,人类通常通过接触受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或进食受污染的肉类或奶制品而遭感染,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较罕见。加拿大已在20世纪80年代消灭了布鲁氏菌病。但该病在发展中国家仍会定期暴发。
  尼尔森的认罪,终于让这场备受瞩目的危险细菌走私案接近尾声。不过,我们仍在等待法律对他的严肃制裁。
  作为一名传染病学家,尼尔森的行为表现出其罔顾公共安全的鲁莽。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其带来的后果和影响有时并不可控。但如尼尔森这般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危害社会之行为,实应引起科学界的警惕和反思。
  小保方晴子(“学术女神”的陨落)
  日本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成为唯一贯穿2014年全年的话题人物。一起轰动世界的学术丑闻,终于在年末落下帷幕。
  12月19日,日本理化研究所正式公布了该所研究员小保方晴子验证STAP的实验结果,指出其未能制作出STAP细胞,并决定结束验证试验。小保方晴子本人未出席当天的记者会,但通过一封公开信提出辞职,并已获得批准。
  围绕小保方晴子和STAP实验展开的这场学术闹剧,毫无意外登上了《自然》杂志年度十大科学事件。整整一年,她都被放置在媒体的聚光灯下。1月,这位年仅31岁的美女科学家在同一期《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两篇重磅论文,描述了一种被称为“STAP” (刺激诱导性多能性获得)的现象,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新生小鼠的组织细胞进行刺激处理,使细胞获得多能性(Pluripotency),可以分化成任何一种细胞的一种现象。
  该成果一度被认为是颠覆生命科学常识的重大发现,引来学术界惊叹声一片。但论文发表后不到一周,这一成果即遭到多种质疑,争议不仅围绕STAP和两篇论文,也爆出小保方晴子以往论文中就有伪造实验数据、篡改图片的嫌疑。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2月对其展开审查,“学术女神”顿时身陷学术丑闻。此后,事件进展一波三折、扑朔迷离。直到7月,《自然》撤回小保方晴子的两篇论文。8月,小保方晴子的导师笹井芳树悬梁自尽。12月,重现论文结果的实验因失败提前终止,多能干细胞界的“重大突破”被认为是子虚乌有。
不过,也有外界评论认为,如果故事的主角不是小保方晴子,那么故事的走向可能会完全不同。“这位年轻的女科学家不但有着好看的履历,也有着好看的样貌。每一个谈论小保方晴子的人都无法回避她外形造成的影响。事实上,这些本应与科学研究无关的因素让针对这场学术闹剧的舆论产生了截然不同的阵营。”“学术女神”的陨落终究让人遗憾,不过,人们希望看到的,终究是真正革命性的科学突破,而类似的闹剧理应越少越好。 
 
  来源:中国科学报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10682.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中国 互联 科学家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