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人大代表质疑时,深圳市食药监局的官员声称,市区街道三级都在开展食品安全检测,过去几年的检测量达到了58万多次,合格率高达99.68%,而今年则有39万多次,合格率99.47%。人大代表自行采购的菜品,分别来自40余家不同档次的超市菜场,均为公开出售、名义上纳入了主管部门监控检测范畴的农产品,不合格率却占了11%。究竟谁的检测合格率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反映深圳市场食品安全状况?
有意思的是,与深圳相同,香港历年公布的食品合格率也在99%以上。但在2011年11月16日,香港特区政府审计署发布的报告却披露食物监管存在多方面漏洞,香港媒体发布的评论更指出,监管部门只抽查违规风险较低的大型超市,而对杂货店等零售渠道视而不见,属严重失职。
上述“香港经验”正是深圳三级食品安全检测合格率超过99%的奥秘。深圳市食药监局也承认,现有检测主要针对“主渠道”,包括大型超市、大型农批市场、学校和食堂。这些主渠道此前曾曝出地沟油、私宰肉流入的消息,主管部门给予严管确有必要性,但监控检测不能仅限于这些服务对象有限的渠道。如果政府开展的食品安全检测,不断重复性的选取那些大型超市的样品,抽样工作惯例化,甚至有可能会让检测的合格率达到100%,但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大代表随机采购并送检菜品,结果证实,大型超市、福田农批市场的合格率确实很高,但其他规模相对较小的菜市场就出现了多个农药残留超标的样品。在深圳市三级食品安全检测范畴之外的中小型菜市、城中村蔬菜商店,菜品农药残留问题不容忽视。深圳市食药监局和农检中心均表示要增加检测点和检测覆盖范围,还将建立起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但这样的答复仍然高度模糊,究竟何时能够实现对所有社区、各种规模的蔬菜等农产品销售场所的监控检测全覆盖,市民不得而知;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在实现监控检测全覆盖后,监管部门再度将主要资源用在所谓的主渠道之上,对小型菜市和商品的检测草草了事?
笔者以为,深圳的食用农产品质量保障工作,不能由食药监局等主管部门自行确定工作重点、进度和时间表,而应纳入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及市民监督,相关的绩效评价应建立食用农产品农药等残留“零差错”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