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相关法规
欧盟于2005年制定的《有关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制定》(REACH法规)对汽车相关材料做了部分规定。
美国环保局要求汽车制造厂所使用的材料必须申报,并必须经过环保部门审查以确保对环境和人体危害程度达到最低点后才能使用,另外,美国加州65提案中对VOC的限制为室内空气总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低于0.5mg/m3。
俄罗斯也在1999年制定并实施了P51206-98号“车辆车内污染物评价标准及方法”的国家标准,对汽车室内空气进行规范。
德国环保署与德国汽车制造学会联合制定的“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相关规定,车内装饰,坐套垫、胶粘剂等装饰材料含有的苯、甲醛、丙酮、二甲苯必须低于德国汽车内环保标准、如甲醛含量不能超过0.08mg/m3。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制定了JASO M 902:2007《自动车部品-内装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散发测定方法》,专门针对汽车零部件及装饰品VOC测定方法。
各大汽车厂商也对制定了相应的企业标准用以规范汽车材料中VOC含量。
我国的VOC法规:2004年7月14日,国家环保总局在北京召开标准开题认证会,正式启动国家环保标准《车内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及测量方法》的制订方法;2008年3月1日,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牵头制定的《HJ/T 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的行业标准实施;2009年底,环境保护部公布了《车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要求》(征求意见稿),该《要求》规定了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要求,并确定了以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乙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等作为主要控制物质;2011年,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GB/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国家标准,并于2012年3月1日正式实施。《指南》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的浓度要求。
GB/T 27630-2011是中国第一次就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发布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车内空气质量长期无标准的空白,使我国市场上的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终于有法可依。标准主要适用于销售的新生产汽车,使用中的车辆也可参照使用。
各国汽车VOC检测标准比较及限量值
检测方法比较
参考标准
|
德国 -V.W.3938
|
日本 -JAMA
|
中国-GB/T27630 HJ/T400
|
测试环境条件
|
23℃ 50%RH
|
23℃、50%RH
|
25℃±1.0℃,50%RH±10%,气流速度<0.03m/s
|
操作条件
|
将整车静止、密闭地放置在恒温恒湿标准测试环境中;使用红外灯同时照射车内不同部位使其表面温度达到65℃,封闭一定时间后采集车内空气样品。
|
将整车静止、密闭地放置在恒温恒湿(标准测试环境中,打开车门窗进行30min的换气实施预处理;之后关闭车门窗,使用射灯加热密闭的车辆,将室内温度调整到40℃,在该状态下保持4.5h后使用DNPH采样管采集车内空气30min后测定甲醛;采样结束后启动汽车发动机,使其空调正常工作,在该状态下采集车内空气15min后测定VOC。
|
将整车静止、密闭地放置在恒温恒湿标准测试环境中(检测舱),完全打开车门窗至少6小时,换气实施预处理;之后保持车辆封闭状态16hrs后,采集VOC和醛酮。同时对采样环境舱内空气进行采样。
|
我国整车VOC标准限值与其它同类标准的对比表
编号
|
物质
|
我国标准限值(mg/m3)
|
WHO限值(mg/m3)
|
日本JAMA(mg/m3)
|
1
|
苯
|
0.11
|
-
|
-
|
2
|
甲醛
|
0.10
|
0.10
|
0.10
|
3
|
甲苯
|
1.10
|
-
|
0.26
|
4
|
二甲苯
|
1.50
|
4.8(24hr)
|
0.87
|
5
|
乙苯
|
1.50
|
22(1 year)
|
3.80
|
6
|
苯乙烯
|
0.26
|
0.26
|
0.22
|
7
|
乙醛
|
0.05
|
0.05
|
0.048
|
8
|
丙烯醛
|
0.05
|
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