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 » 认证知识 » 体系认证 » HACCP质量体系 » 正文

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实施食品安全强制性认证探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1-04-09  浏览次数:2714
核心提示:1. 行业概况 作为食品工业重要组成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在食品工业增长的同时,也获得较快的增长。例如,2003年全国食品
1. 行业概况

   作为食品工业重要组成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在食品工业增长的同时,也获得较快的增长。例如,2003年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食品添加剂产量超过2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4%,产值约360亿元。我国食品添加剂是近一、二十多年开发和发展起来的,1986年颁布的GB2700-86国家标准允许使用品种为16个品类618种,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22个品类1 500多种,其中食用香料为700多种。

   2. 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认证的必要性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关系国计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建立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特别是国家质检总局推出的QS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这种类似行政许可的市场准入制度在现阶段为保障人民健康设置了一道安全屏障。QS目前对25大类食品中的15类实行了生产企业许可证、产品强制检验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基本覆盖了广大消费者每日必需的食品。但是,对食品工业的上游产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QS尚未涉及。

   食品添加剂是构成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因素,它对于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增加食品营养,提高食品品质,改善加工条件,防止食品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食品添加剂工业,在食品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食品添加剂工业就不可能有现代食品工业。因此,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有些情况下食品添加剂自身是否有害及超标和滥用成为问题食品的“罪魁祸首”。

   在食品包装材料方面,当人们购买一种食品时,可以通过包装上的标签了解它的成分,但无法了解包装盒本身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威胁。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来可能对人体健康无害的包装,现在却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比如,英国一食品科学实验室的研究表明,食品包装盒的有些染料本身并不危害人体健康,但若通过微波炉的加热,会发生化学反应,并同食品直接接触或扩散产生污染,从而危害健康。尤其是一些通过微波炉烘烤制成的食品,如深受儿童喜爱的炸薯条、爆玉米花、汉堡包等,更应引起审视。此外,有资料表明,我国塑料年消费量在600万吨以上,仅塑料快餐盒年消费就在70亿只以上。这些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针对上述情况,非常有必要把对食品安全的控制延伸到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这两类至关重要的产品。采用委托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检测机构的方法,对其质量安全实施强制性认证,是一种节约行政资源的有效的控制手段。

   3. 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认证的可行性

   首先,我国近几年推行3c认证制度,已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强制性产品认证之路,对涉及安全卫生的产品实行强制性产品认证,已经取得全社会的认同,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推行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强制性产品认证已具备较成熟的社会条件。

   其次,我国关于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为这两种强制性产品认证提供了认证依据。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这部基本法律之外,还有相应的专项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在食品添加剂方面有《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规范》、《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以及120多项产品国家标准。在食品包装材料方面有《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等40多项国家标准。

   第三,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已经形成了由国家实验室、部级实验室、省市及地方实验室组成的食品安全检测网,为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认证提供了检测能力和检测手段方面的保证。

   4. 急待加强的工作

   第一,组织力量对现有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包装材料标准、以及对标准修订和制定的需求进行搜集和评价,并作出计划和安排,因为现有标注大部分是上世纪80-90年代制定的,需要修订,近年来又有不少新型添加剂和包装材料需要制定标准。

   第二,组织力量研究并建立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产品认证制度,包括制定认证管理办法、实施规则、认证标志等,以及详细、可操作的处罚规定等,确保认证制度得到顺利有效的实施。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college/show-1560.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5.31K
 
[ 学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