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左右分栏
资讯
预警
应用
技术
学院
指南
专题
服务
机构
产品
企业
下载
人才
社区应用
帖子
相册
日志
群组
热榜
分享
记录
社区服务
道具中心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基本信息
到访IP统计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
在线会员
会员排行
版块排行
帖子排行
标签排行
|帮助
下拉
用户名
UID
电子邮箱
用户名
密 码
记住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微博帐号登录
内容互通,快速登录
QQ帐号登录
快捷通道
关闭
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立即登录
还没有帐号? 赶紧
注册一个
社区首页
主站首页
博客圈子
商务中心
帖子
日志
用户
版块
群组
帖子
搜索
蓝色天空
水墨江南
黑色旋风
绿之印象
紫色梦幻
春意盎然
世科社区
>
技术综合
>
包装印刷
>
油墨之性能检测要点概述
绿色食品如何认
低碳产品认证将
你不得不知的几
黄金大米的实验
[分享]与贸易贸易壁垒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申请加精!
REACH全攻略
台湾在11个产品标准中限制塑化剂
2013年REACH注册指南——注册决策建议
PAHS(多环芳香烃检测介绍)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252
阅读
0
回复
油墨之性能检测要点概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
aqsiqch
UID:4461
注册时间
2012-10-25
最后登录
2023-08-05
在线时间
11小时
发帖
267
搜Ta的帖子
精华
7
世科币
520
威望
274
贡献值
303
银元
0
访问TA的空间
加好友
用道具
荣誉会员
关闭
个人中心可以申请新版勋章哦
立即申请
知道了
发帖
267
世科币
520
威望
274
贡献值
303
银元
0
加关注
发消息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7-10
关键词:
油墨
性能
检测
ErNYiYLi]
油墨
质量
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印刷
产品
颜色的正确性和稳定性。柔版印刷采用的水性油墨具有黏度低、污染小的特点。油墨
管理
主要是通过对油墨的色相、着色力、耐晒
性能
的
检测
来实现对油墨颜色质量参数的控制,从源头上消除色偏。油墨检测和相关资料可由供应商提供,也可由印刷企业自行检测。
4Wiy2
*z VN6wG{
油墨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油墨的色相、着色力、耐晒性能的检测来实现对油墨颜色质量参数的控制,从源头上消除色偏。
h[]9F.[
95m f
油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印刷产品颜色的正确性和稳定性。柔版印刷采用的水性油墨具有黏度低、污染小的特点。油墨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油墨的色相、着色力、耐晒性能的检测来实现对油墨颜色质量参数的控制,从源头上消除色偏。油墨检测和相关资料可由供应商提供,也可由印刷企业自行检测。
D8Fi{?A#FV
h ) Wp
1、油墨色相、着色力
检测
7l69SQo]?
Kn~Rck| ]
色相,着色力是油墨检测的基本项目,它们对油墨的颜色影响很大。色相是油墨颜色的具体特征,在光学上对应于一定波长、频率的光,如:红、黄、蓝指的就是油墨的色相。着色力是指一种油墨影响另一种油墨颜色变化程度的大小。调配专色墨时,当其中一种原墨的色相或着发生变化时,调出的专色墨颜色就会改变。例如,当原墨的色相较以前偏黄时,所调配出的专色墨就会有增加黄色的效果;如果红色原墨的着色力偏强,就会有增加红色的效果。当这种颜色偏差超过一定范围时,目测即可发现,从而导致顾客的投诉。因此,保证印刷油墨色相的正确性、着色力的稳定性,对控制印刷品颜色非常重要。
X@`a_XAfd
F]3Y,{/V
2、色相的检测
sApix=Lr
6CBk=)qH
对新提供的油墨,一般要将其黏度调整到上机黏度,用印刷机打样,以实地版印刷出此油墨的色样,或将此油墨在调好压力的展色轮上滴数滴,以一定的压力、速度在承印物表面拖动,打展出一条色带作为色样。观察这些样张的效果,如果墨层均匀光滑,着色良好,有一定光泽,墨色浓实,色相同供应商提供的
标准
色卡(可以是油墨厂制作提供的)基本一致,则说明此油墨的色相符合要求。最后可取一定量此次检测的油墨密封保存,以作为下次色相检测时的参照湿色样。
$6"(t= %{
B3#G
对于曾经使用过的油墨,可将此油墨黏度调到合适数值,用展色轮打出色样,同上次打版保留的合格色样或标准色样进行对照,即可初步检测色相是否符合。另一种
方法
是将被检测油墨同上次检测合格的油墨的湿色样,在展色轮上相距1cm左右各滴数滴,并列排版。
T`EV uRJ
I/dy^5@F
此时在打版纸上会留下两条相邻的色带,对照这两条色带即可较准确地判断色相是否相同。
bU! v
s6bsVAO>
3、着色力检测
c$g@3gL
~ nsb
油墨着色力检测是用白色油墨作为参照色样,通过某油墨对白色油墨的影响程度大小来判断其着色力的强弱程度。着色力的检测是在一个小烧杯中加入待测油墨和标准色墨,搅拌均匀后再打版,而后对照标准着色力色样来比较、判断油墨着色力的强弱。具体做法如下:
R?xb1yc7_
|mb2<! ag{
在小烧杯中加入10g待测油墨和100g标准白墨,搅拌均匀后用展色轮打版,打出的色样与供应商提供的标准油墨着色力色卡比较,如果墨色偏浅,说明此油墨着色偏弱,若墨色偏深,则说明此油墨着色力偏强,若基本一致则说明着色力合格。
&R94xh%@(
[^5\Ww
另外,可通过增加待测油墨或标准白墨的重量来检测着色力变化的强弱程度。墨色偏浅可适当增加待测油墨的重量,如在小烧杯中再加入2g待测油墨,搅拌均匀后用展色轮打出色样,如果同标准色样一致,则按(10+2)∶100=10∶x计算,即可推出x=100×10÷12=83.3(g),说明此色墨的着色力仅为标准色墨的83.3%,也可说弱16.7g。
V ;T :Q%
)[Y B&
墨色偏深可适加白色油墨的重量,如果在小烧杯中再加入10g标准白墨后打版色样同标准色卡一致,则按10∶(100+10)=10∶x推出=110(g),说明待测油墨的着色力是标准油墨的110%,也可说强10g。
@R[{
>L7s[vKn
上面的x都代表10g待测油墨中加入一定量白色油墨后符合标准着色力色卡时白色油墨的重量,也就是说,着色力的强弱是用白墨的量来衡量的。
xA] L0h]
G.W !
此外还有一种湿色样对照比较法,即将待测油墨的着色力检测湿色样同以前判定合格的油墨的着色力检测湿色样在展色轮上并列排版,打出色样后进行湿色样对照。这种
检测方法
消除了湿色样同干色样间存在色偏而对真实的结果评定有不良影响的弊病,由于都是湿色样且相邻近,所以对比颜色方便,准确度高一些。
)BP*|URc
a)qan
在做完着色力和色相检测后,切记要保留检测时的湿色样和干色样,特别是标准油墨的湿色样和干色样一定要密封保存并做好
标识
,以备下次检测时使用。由于专色要求颜色稳定,所以油墨的色相要求正确,着色力要求保持稳定,一般的标准是:±10%内可为接受,在±5%以内为合格,不可偏高,也不可偏低。
Uzu6>yT
Wa_qD
4、油墨黏度的检测
L4#pMc
I=Y>z^4
液体油墨黏度比较低,流动性比较好,检测黏度的方法也很简单,只需一个黏度杯和一个秒表即可完成油墨黏度的检测。
@mp`C}x"0&
1>!LK_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先将油墨搅拌均匀,再将黏度杯浸入油墨中,然后将黏度杯匀速提出。在黏度杯刚拉出油墨表面时按下秒表计时,观赏油墨的流出情况;当油墨刚有断流点时立刻按停秒表。此时秒表上的时间数值即代表油墨的黏度,黏度高,秒数大;黏度低,秒数少。由于温度不同,油墨的黏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一般的检测温度固定在25℃。
{ _rfhz
,$P,x
值得一提的是,温度的高低同油墨的颜色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只是会对油墨上机印刷时的使用性能有一些影响。
~%TWF+
vqf$("
5、油墨的耐光性检测
d_RgKdR )k
k$EVr([
油墨的耐光性是指油墨在见光后保持色泽稳定的一种性能。耐光性差的油墨在经过一时间的光照后,会发生褪色现象。有些印刷品在印刷厂印刷时颜色符合要求,而经过中在顾客处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色偏现象,其原因大多在于此。
i;[y!U
5~Y`ikwxL
这里介绍一种粗略检测油墨耐光性的方法:将印刷或打版后的实地色样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置于日光下照射4小时左右,另一部分放置于阴暗避光处;或将色样对折后置于日光下,一部分印刷面向上放置,让日光照射,一部分印刷面向下背光放置。4小时后对照这两部分色样的颜色偏差情况,若存在明显的色偏,则说明此油墨的耐光性不合格。
;"3B,Yj
S63Zk0(25
印刷厂在采购油墨时,应要求油墨供应商提供色相准确、着色力稳定的产品,并要留有一定的
安全
存量,不要发生断料的情况。
n,la<N]
PnsBDf%v
|WS)KR !
AeJ ;g
f60w%
文章出自: 世科网
}xZi Ct
共
条评分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回复
举报
分享到
淘江湖
新浪
QQ微博
QQ空间
开心
人人
豆瓣
网易微博
百度
鲜果
白社会
飞信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http://www.cgets.net/bbs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继续访问
取消访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
或
注册
进入高级模式
文字颜色
发 布
回复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上一个
下一个
隐藏
快速跳转
检测技术交流
电子信息
环境检测
食品安全
生物医药
仪器应用
日用消费
检测技术
技术综合
技术壁垒(TBT)交流
认证专区
标准专区
预警应对
实验室
综合交流
外贸专区
公众专区
商务英语
世科茶馆
社区服务
网站使用帮助和意见箱
关闭
关闭
选中
1
篇
全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