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协会近日公布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事件逐年递增,每年每所医院发生暴力伤医事件的平均数从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
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折射出医生与患者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天平的一端,是暴力伤害给医生造成的恐惧;另一端则是患者对医生职业态度与医术的不够信任。
到底该如何破解暴力伤医困局?
医生被打成普遍现象
此次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2012年,全国共发生恶性暴力伤医事件40起(2012年达到顶峰,共11起),均造成医务人员功能障碍、残疾、死亡等严重后果。
曾担任过北京多家医院院长、如今已是中华杰出华人中西医学及药学总会主席的医师周猛,一谈起“暴力伤医”的话题,声调马上提高了半度,“打骂医生在中国已成为普遍现象,在国外则不然。我到东南亚访问,人家一听都觉得很诧异”。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则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讲述了一桩发生在西苑医院的故事。某天,医院来了位危重患者,送来的时候就已经快不行了。值班医生对他进行一番抢救后,还是无力回天。此时,病人的家属突然开始骂骂咧咧,并动手殴打值班医生。“医生后脑勺已经被人打得鲜血直流,就这样他还坚持治疗。”
“有人说,在中国当医生是一只脚在医院,另一只脚在法院。”李连达说,这些年,社会对于医生的整体印象和医生的社会地位一直起伏不定,但总体上是在往下走。“非典的时候,医护人员冲在前线,有很多人牺牲了。那时大家觉得对医生很认可,但非典一过,医生的社会地位马上下降了。”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副主任医师崔朝阳也向记者坦承,近年来,医患关系在基层医院确实是很令人头疼的问题,“光我知道的伤害医生的案例就有很多,山东某医院前几年都发生过杀人事件”。
矛盾从何而来
调查显示,对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检查结果等不满意而迁怒医生的超八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医务人员遭遇辱骂、殴打,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种情况是患者在医治时死亡,或治疗效果不是很好;另外一种则是因为医院的治疗方式、态度问题引发医患双方纠纷”。
他认为,这还与当前病患人数日益增多和看病贵有关。“人多导致医生越来越疲惫,造成恶性循环;看病太贵的话,如果几次手术解决不了问题,一下子几十万元就没了,这种情况很容易产生矛盾。”
崔朝阳则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进而引发“医闹”,其中就有医疗制度本身的原因,“比方说医疗纠纷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对疗效不满意”。
而在李连达看来,很多时候,医生成为药厂的牺牲品,“有些时候病人没治好,其实不是医生的事情,而是用的药物作用有限或有质量问题,达不到疗效”。但病人家属往往迁怒于医生,忽视了对不合规药厂的责任追究。
加强医患沟通是关键
不久前,中国医师协会在京启动首个医师维权救助专项基金,并成立中国医师协会医师维权律师团,维护医师合法权益。但在众多专家看来,光靠援助基金与律师维权远远不够。
崔朝阳认为,破解医闹、减少伤医现象发生,首先要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在提高技术的同时,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疗效。其次,要做好宣传工作,使病人对疾病诊治有全面的了解。
在陈可冀看来,关键还是要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治疗过程要尽可能人性化,“感情方面的问题很重要”。
李连达则强调,在加强对医生合法权益保护的同时,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假冒伪劣药品、不合格药厂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周猛将解决问题的根源归结到有关部门对暴力伤医的打击不力上。“医生也是人,被人骂就算了,但是被人打一定要依法处理。现在,警方往往对打人的患者家属从轻处理,或者压根就不管。警方应严厉打击暴力伤医行为,不要让医生寒心。”
他还认为,国外之所以几乎没有医闹,关键在于有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有效减少了医患矛盾。国内应参考这一设计,大力发展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