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药品审评的越来越严,出现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多,总结了一些关键点是要公司内部培训的,具体想法与做法尚未构架完整,在丁香园先发出来看看反应,同希望能展开一下,让大家挑挑错,充实一下我的讲稿。上面是发本帖的目的,但是年关将近大家不敢兴趣。⊙﹏⊙b汗 ,?f(~<Aj
v>P){VT
个人预测杂质研究、溶出度研究、晶型研究、中间体控制等将成为本年度的热点话题。 ljCgIfZ_4
={oO9.9
再此先回答风之子307战友的问题(纯属个人理解,06年看到国外某文献介绍破坏回收率,依法操作,不甚理想) _B[(/wY
*dl@)~i
1.一方面表现为破坏前的主成分及杂质含量和与破坏的主成分及杂质含量和应一致,或者说破坏试验应比较破坏前后的总含量,含量即浓度即峰面积。 x1et,&,
2.另一方面表现为要求杂质的回收率为90%,杂质回收率(%)=杂质含量/(未破坏样品含量-破坏后主峰含量)。 Ui.F<,E
'$V
R_N\
但是物料平衡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破坏的杂质较小时,同一样品主峰面积的波动可能已经超过杂质的总量,因此考虑到HPLC的精密度,要满足满足90%的要求,破坏应达到10~30%的程度。 fYi!Z/Ck2
GXl?Zg
鉴于此个人设计为: :KLD~k7yA(
1.配一储备液,取其进行各项破坏试验,其浓度可以是测定浓度的2倍。 ^q`*!B9@
2.取各破坏后溶液进样,以未破坏样品浓度的1%,计算杂质的量。 As`^Ku&
3.破坏样品稀释至含量浓度后,进样6次,取其平均峰面积与未破坏样品作为参照进行计算(需考虑未破坏样品纯度),并报告相对标准偏差,以验证其准确性。 4#w^PM8}
4.破坏前主成分的含量-破坏后的主成分含量=被破坏的主成分量,与杂质含量对比即可。 hz%I
xI9
~aG-^BAS
实际上往往破坏超过10%以后很难达到物料平衡,不管破坏时的断裂位置在何处,都将产生吸收系数的重大变化,尤其是在助色团被破坏掉的时候,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摸索一个比较好的破坏程度。 /(aX>_7jg
,GIqRT4K
破坏条件不够剧烈,可能有潜在杂质无法产生,破坏过于激烈,可能产生的杂质又被再次破坏,所以审评人员也希望看到不同强度的破坏条件对产品产生的杂质数量及个数,建议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不同强度的破坏,例如酸、碱浓度 0.1M\0.5M\1M,增强资料的丰满度。 cG:`Zj~4
ltR^I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