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能源环境 » 正文

警惕雾霾“常态化”麻痹应对意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10-13  浏览次数:734
核心提示: 随着一股较强冷空气的抵达,华北、黄淮等地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将趋于结束。但17号、18号京津冀等地将再次遭遇雾霾天。(10月1
      随着一股较强冷空气的抵达,华北、黄淮等地持续多日的雾霾天气将趋于结束。但17号、18号京津冀等地将再次遭遇雾霾天。(10月12日中国广播网)

从近几年的雾霾形势来看,雾霾无论从爆发频率还是地域范围上都已呈现出常态化。其首先警示的当然是治理的加速,但随着雾霾的越来越常见,更要防止从防治部门到大众对于防霾、治霾的意识麻痹。认识到这一点,在雾霾的治理上,任何地方都不应该有置于事外的侥幸心理。即便是空气尚好或是轻度霾地区也应将科学预防雾霾,重蹈其他地区覆辙放在重要位置。在全国范围需按各地的雾霾污染程度制定梯度性的治理规划,降低污染的重复扩散与叠加污染,方能实现针对性治理,提升治理效率。

雾霾常态化,意味着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将不可避免要在雾霾天气下生产与生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将与雾霾接触的伤害降到最低,建立制度性的雾霾天气应急方案已经愈显迫切。一些地方虽已建立了雾霾天气下的紧急预案机制,但纵观各地的执行来看,还存在着诸多欠缺。如此前就出现过雾霾天气下学校仍组织学生进行室外考试的极端案例,此类现象的出现,是否是因为雾霾常态化之后,各方面放松了防霾的警惕,值得反思。

对于雾霾的最大来源,到底是“煤烟型污染”,还是汽车尾气,各种说法不一而足。虽说厘清雾霾的最大元凶,有助于提升治理效率。但就现实而言,更要防止一些地方借争议雾霾元凶而拖延治理行动。事实上,雾霾来源看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实则在很大程度是一个伪命题。雾霾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综合性污染,由各种污染交叉而成,只不过可能存在程度的区别。因此,在雾霾真凶未有确切共识之前,相关部门收紧环保执法尺度,不放过任何的违规排放,无疑都将有利于雾霾天气的缓解。而淘汰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更是治霾的根本之路。必须看到,治霾是一个科学问题,但首先更应该被视为是一个发展的问题。

雾霾治理,不进则退。当雾霾天气变成一种“常态”,除了要敦促各级部门加快完善雾霾天气的应急预案,防止因雾霾常见而出现治理意识钝化,把雾霾天气当作“见怪不怪”,甚至将之“娱乐化”,已具有现实必要性。如近日,有微博网友就爆料称,邢台市环保局在雾霾天气下挂出“为我市退出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一而喝彩!”的横幅。如此轻佻的横幅出现,在雾霾沉沉之下,显然极其刺眼;而另一方面,公民个人,不但要注重雾霾天气下的自我保护和改善生活习惯,同时也不能因为“同呼吸”的心态,而弱化个体在雾霾下的不幸感,继而放松对于雾霾治理的监督与呼吁。 
 
  来源:华西都市报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9144.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治理 雾霾天气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