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生物医药 » 正文

移动医疗最后的玩家还是BAT?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10-09  浏览次数:706
核心提示: 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将迎来爆发机遇,除了看相关市场政策外,还可参考BAT三巨头是否有频繁参与,金融、打车、教育、银行、影视等领
 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将迎来爆发机遇,除了看相关市场政策外,还可参考BAT三巨头是否有频繁参与,金融、打车、教育、银行、影视等领域先后被攻破,如今已经全面蔓延到医疗健康市场。

从去年底,有关移动医疗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在年初阿里投资中信21CN引起了业界对BAT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关注,而在近期腾讯7000万美元投资丁香园之后,有关BAT参与移动医疗领域的竞争的话题彻底被引爆,近期围绕BAT与移动医疗的行业分析数量明显增多,这一现象似乎预示移动医疗行业将走向市场爆发阶段。另外,伪巨头小米投资九安医疗也进一步刺激了行业热情,移动医疗已经激起了全民关注热情。

当一个行业频繁提到BAT时,意味着这个行业正处在快速上升期,而背后的含义或表明一个道理,在国内有能力深入改变医疗产业向互联网领域渗透的玩家也就只有BAT了,BAT对中国市场的作用,似乎已经不单是互联网的标志,而成为市场经济链条全产业转型的催化剂。

回归主题,BAT对移动医疗市场是认真的,而且是积极的,尤其是阿里和腾讯,投资中信21CN和支付宝搭建“未来医院”的举动都被视为阿里撬动医疗市场的决心,而腾讯除了7000万投资丁香园外,手Q也已经开始行动搭建健康中心平台。

BAT三家中,阿里和腾讯今年以来行动颇为迅速,频繁出手,而百度在移动医疗领域表现的相对保守,但要论对移动医疗的了解程度,百度无疑是其中之最,要知道医疗广告为百度营收做出了巨大贡献,百度要比AT更能敏锐的察觉移动医疗市场机遇,而且移动医疗的市场地位对百度也至关重要。

阿里思路清楚直入“就医用药”

阿里发展移动医疗的策略很清晰,就是直接渗入医疗服务环节。投资中信21CN为的完善药品网络消费市场,尤其年底或将开放的处方药市场,医药电商服务能力是阿里基础,而布局“未来医院”,是为了掌握医疗服务的入口,这两步完成了,阿里就掌握了“就医用药”的重要环节。

腾讯准备不够充分还需持续补充

腾讯在移动医疗领域仍处在探索期,投资丁香园是为先拉拢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而手Q的健康中心仍仅仅是一个空台子,离发挥实际作用还差的很远。无论是丁香园还是手Q健康中心,目前都看不到能立刻发挥市场价值。不难想象,丁香园与手Q健康中心相互串联是可预见的直观发展规划,不过,丁香园的核心优势在医生资源,而将医生资源对接到手Q健康中心供用户使用还有许多问题,更需要等市场进一步成熟。

不过,无论手Q健康中心,或是未来换个马甲的微信健康中心,亦或是单独成立腾讯健康中心,只有丁香园一张牌仍显得腾讯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势力比较单薄,丁香园与腾讯健康中心的连线组合也很难被看好,这其中涉及到网络问诊、多点执医等复杂难解的问题。所以,接下来腾讯或会继续投资补充移动医疗势力。

百度底子好或在压注云平台

百度在移动医疗领域也在行动,只是没向AT那样大手笔的引起舆论关注,百度早前悄然搭建的“百度健康”平台,除了提供一些医疗保健知识外,还能提供网络挂号服务,已有不少医院加入了这一平台,百度在医疗领域对医院和药企影响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另外,除了健康平台,百度还搭建了dulife智能硬件平台,主打健康监测牌,健康手环、心电仪、血压仪、体脂测量仪、智能体重秤、皮肤检测仪应有尽有,不过目前来讲这些主打健康的智能设备中看不中用,百度搭建健康智能硬件平台目的更多是为市场卡位,为后期做准备。还有,百度还与北京政府合作在dulife智能硬件平台的基础上打造了“北京健康云”平台,实质上无论是dulife智能硬件平台,还是与北京政府合作“北京健康云”平台,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利用大数据与医疗服务相结合。

移动医疗能解决什么问题

简单看完了对BAT移动医疗的介绍,我们来点实际的,先不跟着BAT一起YY移动医疗的未来前景了,我们还是先关心下移动医疗真正能解决哪些问题。

“移动医疗”是用的比较多的一个对互联网与医疗服务相结合的统称,还有很多其他说法,有关移动医疗大致可以分为可穿戴健康设备、医疗APP、医疗健康大数据和医疗O2O,不过,这四个分类之间的界限比较模式,项目之间普遍存在关联性。

移动医疗的市场前景首先要看其能解决什么问题,综合目前各类移动医疗项目来看,网络挂号、电子病历报告、常见病预防监测、慢性病长期监测、病情交流分析、医疗案例共享、网售药品器材、网络问诊、用药(病症)查询、医疗服务市场监控、医疗IT系统等,这些功能看起来都很好,但实质上只是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并没有解决医疗问题的实质,医疗问题的实质是在于医生资源短缺,公立医院以药养医,医保制度仍不完善等问题。

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移动医疗很美好,但不能有效解决医疗问题的实质,更多是锦上添花,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智能硬件主导的“前向监测”所产生的数据信息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程度,网络化的“后向就医”能降低用户的时间成本,从这两方面看,移动医疗有市场,但短时间内不能撬动国内目前的医疗体系。

当然,改变是一步步缓慢发生的,在移动医疗产业链上,价值体系或将有机会重新分配,患者、医院、保险公司、医药器械公司都会是新产业练下的价值贡献者,对于创业者来说,移动医疗机会还是有的,不过,目前国内移动医疗领域的盈利模式,多半都处在摸索阶段,患者、医院、保险公司、医药器械公司等产业链参与者,都早早的上了创业者的营收名单,卖硬件、卖数据、卖内容、卖服务、卖系统的什么都有,哪里有金钱,哪里就有创业者。

前向监测与后向就医哪个更具潜力

依我看来,目前可以把移动医疗分为两大市场,一个是针对未生病的老弱肥胖人群或是已得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可穿戴健康智能设备为核心的“前向监测”市场,医疗大数据服务也与这一市场有紧密关联;另一个是针对需要就医问药的已患病人群,提供的网络医疗服务,以通过降低时间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后向就医”市场。

从目前国内医疗市场成熟度度来看,智能设备主导的“前向监测”市场太小,发展不会太快,厂商需要通过“吓”、“哄”的手段促进市场消费,相比而言,普适性强,能提高就医效率的网络化的“后向就医”市场更大,机会更多,需求更直接。

可穿戴健康设备提供的“前向监测”服务的卖点为监测-监测-再监测-提醒就医,这更适合那些对生活品质高的用户,对于国内大多数用户来讲,目前的前向监测服务不太容易接受。不过,商家总是会有办法的,“吓”和“哄”的营销手段是少不了的,就像有防辐射服的概念就会吓唬孕妇购买,但防辐射服的实际效果大家都懂。而“哄”则是以爱护老人为卖点,哄着消费者尽孝为老人提供健康监测服务,顺便给你讲讲若不能有效监测,一旦发生疾病可能产生更多的就医费用来威逼利诱,一哄二吓,很多还算有经济能力的消费者也就屈服了。

随着民众经济实力的提升,可穿戴健康设备确实有不错的市场潜力,但个人更看好改变目前就医效率的后向就医服务市场。一般的就医流程为:挂号(排队)、问诊(排队)、检查(排队)、化验(排队)、等报告(排队)、医生解读报告、开药拿药(排队)、回家/医疗或住院(没有铺位)、住院观察、陪护、再化验、再观察、手术、康复、复查换药、彻底康复。

不难看出,一套就医流程下来,时间和金钱都搭进去了。能缓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才能更直接的撬动更大的移动医疗市场。

移动医疗最后的玩家还是BAT

只要能一步步的撬开管控力度,改变市场政策,移动医疗有无可争议的发展前景,不过目前还得看卫生部的眼色,移动医疗成为下一个机顶盒市场也不是没有可能,谁能保证卫生部就不会成为广电总局呢,毕竟医疗领域人命关天,政府也不敢轻易完全放手不管,政策与市场仍需要一段较长的磨合时间。

另外,一个残酷的事实是移动医疗最后大玩家,恐怕还是BAT三巨头,一来BAT有钱,随时可以收购一些具备潜力和规模的移动医疗公司,二来BAT把控着着国内互联网的流量,对于移动医疗这类有病时急求,没病时累赘的服务,只能是低频次的附属存在,这也就是支付宝钱包、百度直达号、腾讯微信手Q的最大优势。

那么问题来了,移动医疗哪家强? 
 
  来源:新康界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9041.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健康 医疗 移动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