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力量
——写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一周年之际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李海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是种子的力量,也是生命的奇迹。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的时光轨迹,上海自贸区,这颗寄托着无数希冀和祝福的种子播种下地。
一年来,奋战在自贸区第一线的上海检验检疫人,在东海之滨这片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浪潮同频共振,用勤奋耕耘唤醒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春天。
播种,一颗备受关注的改革种子
这一天,注定要被写入历史。
2013年9月29日,共和国成立64周年前夕,一个天高云淡的日子,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万众瞩目中诞生了!
这颗饱含希望的种子,从一开始,就倾注了高层心血,凝聚了各界共识,受到各方关注。
——2013年全国“两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表示,上海可以围绕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建设、在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层面,探索走出一条新路子。
——两周后的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新一届中央政府总理李克强,在亲临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考察工作时指出,上海可以探索在综合保税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
——7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讨论;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专门讨论;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授权国务院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
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为了顺利播下这颗改革的种子,国家质检总局和上海检验检疫局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加入了这场上下同心、百舸争流的改革大接力中——
坚持总揽全局,做好顶层设计,质检总局提出了“入境检疫,适当放宽进出口检验;方便进出,严密防范质量安全风险”的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总原则,并在自贸区挂牌前夕出台了开展质检制度创新、探索建立试验区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促进试验区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试验区检验检疫预警和防控体系、支持试验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推动试验区诚信体系建设和完善、支持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服务试验区产业集聚等十个方面的指导意见。
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质检总局支树平、梅克保、魏传忠、张沁荣、项玉章以及相关司局领导先后多次来沪调研,亲临自贸区一线考察,为推进自贸区检验检疫制度创新加油鼓劲。
科学严谨的顶层设计,高屋建瓴的躬亲示范,激发了基层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一年来,在质检总局领导下,上海检验检疫局大力探索、积极作为,结合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与基层一线操作实际,根据自贸区内8000多家实体运作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需求,在转变职能、创新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防控疫病疫情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促进高端产业集聚四方面推出了23项配套措施,并提炼出检验检疫分线管理、进境货物预检验、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全球维修产业监管、进境生物制品风险管理、中转货物原产地签证、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负面清单管理、检验检疫无纸化改革等首批八项创新成果,拟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进行复制和推广。
“以建设上海自贸区为契机,当好检验检疫制度改革创新排头兵!”这是上海检验检疫局局长、党组书记俞太尉的铿锵之音,也是上海检验检疫局党组的共识,更是全体上海检验检疫人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
集智,一场别开生面的头脑风暴
这是一颗新生的种子,当改革的嫩芽坚定地破土而出,面对的是一个神奇而又陌生的新世界。
建设上海自贸区,这是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也是千头万绪的系统工程。如何破题,从何入手,检验检疫人在思考、在探索。
“跳出系统看系统,跳出上海看上海。”这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检验检疫局原局长徐金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上海是一个汇集人流、物流、信息流、智慧流的开放性城市,要善于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充分吸收各方智力资源,培树战略思维、提高大局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检验检疫。
瞄准世界主流贸易谈判进展,积极寻求对接国际通行法则,上海检验检疫局和上海海事大学共同成立的政策研究机构,从一开始就把定位放在检验检疫系统之外,放在上海之外,就像那颗刚出土的种子,“睁眼看世界”。
当前,美国主导的跨(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美国-欧盟主导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主导的服务贸易协定(TISA)正在重构全球贸易新秩序,其中涉及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措施(SPS)等检验检疫层面的磋商,正是大国角力的重要抓手。
“我们的改革,一定要坚持世界眼光。”上海自贸区检验检疫改革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改革不能闭门造车,改革需要集智合力,要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方案。
很快,这个新成立的政策研究机构立即着手启动与自由贸易相关的世界主流三大贸易谈判协议的专项研究,并进行了检验检疫比较研究,提出了中国应对之策的初步构想。
在“睁眼看世界”的同时,一场以“聚智蓝盾、点睛自贸”为主题的头脑风暴正在上海检验检疫局内部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第三方采信是主流的改革方向”“优化检验检疫流程能加速贸易便利化进程”“风险防控要关注非传统领域的安全”……每周的一个下午,散落在上海各个海港、空港、铁
路的“头脑风暴”组员,都会赶到浦东民生路1208号的检验检疫大楼,分成10个小组,以白板集智、交换讨论、议题辩论等形式展开思辨对抗。这些带着基层印记的鲜活声音
,不少都被直接吸收,或经完善转化为自贸区检验检疫改革实实在在的举措。
“众人拾柴火焰高,职工的智慧是无穷的。”上海局工会主席侯炜亚说,“工会要当好职工智慧的发动者、启发者、收集者,大家一起为自贸区出谋划策。”
简政,一次壮士断腕的自我革命
每一颗种子,在萌芽出土、伸向蓝天的过程中,都注定要忍受剧痛,剪去臃肿散乱的旁枝碎叶,然后才能挺直腰杆,去拥抱高处的阳光雨露。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这是写入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五大重要任务中的两项。
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看来,推进简政放权、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也正是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的重要一环。
为促进贸易便利化、服务高端产业集聚,检验检疫部门在上海自贸区的简政放权力度可谓空前——质检总局将负面清单外已获我国准入的进境(过境)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
审批权全部授权给上海局;2014年1月27日起,上海局和上海海关联合启动境外入区货物免签政策,取消传统的纸质检验检疫通关证明,平均每批货物至少可节省半天时间……
但更为“伤筋动骨”的改革远不止这些。
长期以来,以技术执法见长的检验检疫部门,很重要的一块职能就是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无差别的检验、检测,出则以国家信用为“中国制造”进行质量背书,入则在口岸筑起
一道拦截国外不合格商品的质量长城,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产品质量水平的逐步提升,这种传统的监管方式与一日千里的国际贸易发展大势出现了不相适应的现象。
“晚改不如早改,小改不如大改。”上海局检验监管相关人士表示,在上海自贸区,要把市场有能力开展的质量检验交给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把有限的检验检疫人力从普遍
的商品检验中解放出来,从单纯的“检验监管”转变为对“第三方检验机构和结果”的监管。这好比,检验检疫部门从“运动员、裁判员”一肩挑,变成了更加客观公正的“
裁判员”。
改革思路既已确定,试点工作随之展开。2014年3月1日起,上海局率先对进口机动车采信第三方检验结果。在短短半年之内,即有5家社会机动车安全检验机构纳入采信范围,
简政放权,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更有效提升了监管效能。在改革红利的驱动下,“羊群效应”开始显现,进口散装成品油、液体化工品等产品种类纷纷被加入第三方
采信的行列。
为进一步激发第三方检验检测市场的活力,检验检疫部门打出了“组合拳”,对检验鉴定机构的设立启动特殊程序,放宽审批条件,降低准入门槛,不仅将对外商投资认证机
构的限制移出负面清单,并取消了三项许可内容。如今,在上海自贸区内,包括自然人及从事内贸检验鉴定业务不满3年的单位,均可申请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审批
时限也一下子缩短了21个工作日。今年10月1日,检验鉴定机构的行政审批还将正式下放至上海自贸区。
“改革是有阵痛的,把更多的检验检测推向市场,或许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政府规费的短期下降,但从长远来看,这符合国际通行做法,有利于检验检测市场的培育。”质检总
局检验监管司司长山巍表示,如果检验检疫部门的“壮士断腕”,能如愿换来检测市场的“健康肢体”,才符合改革的初衷,才是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意义所在。
智能,一次与时俱进的技术腾飞
如果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点燃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火种,爱迪生发明的电灯照亮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道路,那么,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以大数据互联分析为主要标
志,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正以蓬勃之势向我们扑面而来。
当在上海自贸区播下的这颗改革的种子,插上了信息技术的翅膀,带给口岸贸易的是更加高效快捷的作业流程,是一次次“万万没想到”的大飞跃。
世界航运巨头马士基的船长们怎么也没想到,当他们驾驶着装有动辄数以万计集装箱的巨大货轮全速行进在碧波万顷的东海上时,两个小时航程之外的上海洋山深水港,检验
检疫人员正对他们通过电讯方式提交的船员健康情况、沿途靠港信息、货物种类、压载水来源等信息进行紧锣密鼓的数据分析。在被判定为电讯检疫合格后,货轮靠泊后一刻
也不需要耽搁,可立即施行装卸作业,真正实现了“零等待”。
而近在咫尺的洋山保税港区集装箱堆场,等待提货的卡车司机们也没想到,这一次,检验检疫人员不再像往常那样抱着厚厚的一叠单证,而是拿着一个轻便的“智能手机”,
扫描、开箱、拍照、上传,不到5分钟,放行指令已经发往港区卡口。
卡车司机们眼中的“智能手机”,其实是上海检验检疫局依托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与云端信息处理技术,开发的一款“智检通”移动终端。现场检验检疫工作人员手持该终端
,能实时上传查验信息,实时与后台的CIQ2000等电子监管平台交互,实时发送放行指令,一举实现了检验检疫环节的“即查即放”,形成“便捷、规范、可控、溯源”的查验
监管新模式,每批货物查验放行时间进入“计分读秒”时代。
上海市口岸办主任张超美表示,如在上海自贸区全面实现查验规范化、登记无纸化、放行即时化、数据同步化、信息共享化的检验检疫“即查即放”现场查验放行模式,全年
可节省物流时间超25万小时,增加相关企业盈利约1.3亿元,将极大提升上海口岸进出口贸易便利化水平。
与此同时,距离洋山深水港70公里之外的上海市区,船运代理的报检员们也没想到,如今,他们不必赶赴洋山报检现场,也不必在检验检疫、海关、海事等口岸部门之间来回
奔波,而是可以淡定地坐在办公室,轻点鼠标,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一次性提交所有资料信息,相关口岸部门的反馈信息,也将通过这个“单一窗口”传递回来。
从长途奔波到一键搞定,从焦急等待到快速通关,从复杂折腾的“一对多”到干净利落的“一对一”,对于上海口岸的贸易从业人员而言,一次次“万万没想到”的背后,折
射着“智能化检验检疫”带给他们的便利,反映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软环境的提升,也彰显着这个东方大港笑迎八方的极大诚意。
安全,一道全新定义的改革底线
一颗种子,想要成长为参天大树,除了接受阳光的沐浴、土地的滋养,也必然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接受霜雪的考验。
上海自贸区,在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翻天覆地进行创新的同时,也应时刻绷紧风险防控的弦,编织保障安全的网。只有这样,改革的种子才能避免夭折的命运,更加健康顺利
地成长。
那么,安全又是什么呢?
在传统的检验检疫领域,从商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人类传染病等领域入手,检验检疫部门“深挖洞”“高筑墙”,构建了一整套覆盖面广、精细度高的安全防范体系。
——为了保障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在上海自贸区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对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各类召回通报、重大事故伤害、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开展风险监测,对涉及的进出口
质量安全涉及企业建立约谈机制、对进口不合格工业产品建立闭环处置工作机制和重大质量安全问题应对机制、对不合格重大信息建立对外发布机制等,保障国家利益和消费
者安全;通过树立全国标杆水平的集中查验场站,实现对自贸区物流监管的集中封闭式查验管理,形成顺应物流便捷、行政资源集约的口岸执法监管方式。
——在动植物疫情防控层面,专门建立舞毒蛾等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控队伍,并开展经常性的实战演练;优化国际中转快件动植物及其产品监管机制,完善出入境动植物检
疫处理场所设施设备。
——为防止境外人类传染病的入侵传播,利用全国海空港和陆地边境医学媒介联合监测、长三角地区医学媒介联合监测等契机,抽调业务骨干组建监测队伍,强化对自贸区涉
及海港、机场、储存场地的医学媒介监测,斩断传染病的传播中介……
然而,在上海自贸区,仅仅做好这些就够了吗?
的安全问题,或许更应该引起重视。
上海海事大学发展规划处高级研究员严伟表示,上海自贸区检验检疫改革创新的目标之一是探索形成一整套能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制度,而这些制度应具有普适性的
法治基础,有较高的安全运用边际,否则就会在其他地方“水土不服”。
为应对这些与改革相伴而来的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上海局在简政放权、树立“负面清单”管理思维的同时,在防控风险方面牢牢牵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一“牛鼻子
”,不断加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建设。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上海检验检疫局卫生检疫监管处娄亚婷科长说,“与其把正道堵死,让企业去走歪门邪道,不如打开监管大门,让风险暴露在监管视野内。”
原来,上海集聚了诺华、罗氏、药明康德等全球生物制药研发巨头,按照以前的监管模式,每一批入境的血清、细菌、病毒等特殊物品都必须逐一审批,审核周期长,耗费时
间多,企业苦不堪言,研发任务紧急时,有些企业甚至不惜逃避检验检疫,风险反而不受控。
而在上海自贸区试行新政策后,检验检疫部门不再对产品逐一审批,而是依据企业的质量自控能力和诚信水平实施“年度审批”和“周期管理”;不再埋头进行纸面审批,而
是逐步强化“事中、事后管理”,时不时组织飞行检查,亲临企业一线核查生物制品的实际使用状况。“检验检疫部门亮了绿灯,我们就没有必要钻漏洞、去冒险。”一名生
物制药业内人士坦言。
如今,这套特殊物品监管新政已经走出自贸区,向包括张江“药谷”在内的上海全境复制推广,新政的安全性和普适性得到了实践检验。
“放权”并不意味“放任”,“简政”更要注重“精政”。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权下放的同时,负面清单内的活动物、水果、粮食等高风险对象被重点监控。入境维修、
再制造产品审批周期缩短后,企业的资质有了新的要求。一门式受理、一键式放行,检验检疫通关无纸化运行的背后,是证书联网核查和口岸联检单位“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信息互换”的机制保障……
桩桩件件,不一而足,面对上海自贸区全新定义的安全考题,检验检疫部门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用横跨传统和非传统领域的安全监管“双保险”,一如既往地默默呵
护着稚嫩的种子。
民生,一个始终坚持的改革导向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这颗改革的种子,是否能开出惠民的花,结出利民的果,老百姓心中有杆秤。
从2014年8月1日开始,在上海自贸区内上班的人们突然发现,每天早晨,密密麻麻的人群从四面八方赶来,围在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DIG)门口,等待排队入场扫货。人
群中有须发花白的退休老人,有稚气未脱的孩童少年,也有衣着光鲜的时尚男女,为了能买到物美价廉的“海外货”,他们中不少人都是起个大早,转乘公交地铁,一路花费
一两个小时,最远的,甚至来自浙江嘉兴、江苏昆山等上海周边城市。
红酒、休闲食品、烹饪调料、化妆洗护以及婴幼儿用品柜台前也都围满了人群。DIG方面不得不一边增派保安维持秩序,一边火速从检验检疫监管仓库紧急补货……
面对此情此景,DIG市场营销部总经理周逸雯兴奋地说,超市内进口商品种类高达5000多种,要不是检验检疫部门推出“预检验”制度,商品通关流转根本来不及,DIG如此火
爆堪比世博会的盛景。
周逸雯口中所称的“预检验”制度,是上海局在自贸区“分线管理”的总体框架下,将刚性的实验室检测工作前置到货物在区仓储期间一次性完成,在货物“二线”进口时快
速核销、快速签证、快速放行。
从通关速度来看,“预检验”施行后货物从进境到进口通关的整个流程时间较之前至少缩短50%;进口工业品通关时间从7到8个工作日缩短至3到4个工作日,进口化妆品从12个
工作日缩短至5个工作日,进口酒类更是从15个工作日缩短至3个工作日。
对于企业而言,时间与费用的节省只是看得见的显性效益,看不见的隐形效益更是不可估量。以上海市外高桥国际贸易营运中心旗下的化妆品交易中心为例,未试行“预检验
”前,产品经常脱销,再次补货时却需要重新检验,贻误商机。试行“预检验”后,补货产品最快半天就可出区,投放市场。据保守估计,实施“预检验”带来的年营业额增
量至少为500万元。
为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上海局适时扩大了“预检验”制度的试点范围,进一步做到“企业零门槛、产品全覆盖”。截至8月底,受惠企业达到71家,涵盖上海自贸区范围的四
个海关特殊监管区,涉及进口货物5000余批次,货值突破10亿美元。
以惠民生为牵引,更多的好消息正不断传来——
中免集团等,“跨境通”已经吸引到43家国内外大型电商安营扎寨,涉及正品货源商品高达6000余种。
而此前两天,上海局跨境电商企业备案和商品登记系统已然先期上线运行,通过构建完善的商品管理及追溯系统,电子商务企业订单流、代理报检企业报单流和物流仓储企业
货物流“三流合一”,检验检疫监管全过程实现无纸化电子运行。这意味着,热衷“海淘”的人们不必舍近求远,也不必和鱼龙混杂的海外代购们斗智斗勇,通过“跨境通”
服务平台,上海自贸区正帮助每一个人将“足不出户,买尽天下良品”的愿望变成美好的现实。
事实证明,改革的种子,只要始终坚持民生导向,发达的根系时刻连着最广大的人民,就能永不枯竭地汲取生命的养分,节节向上,直入云天。
创新,一次永在路上的不懈探索
实践探索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无止境。
这颗从一诞生就流淌着创新汁液的改革种子,越到后来,越加挺拔高颀,越加枝繁叶茂,越加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越要把更多的绿荫铺满大地。
在世界航运业界,流传着一条不成文的黄金法则:一个港口集装箱国际中转能力的强弱,衡量着该港是否具有国际水准的运转水平,是否达到国际枢纽港的地位。
地处东北亚核心区域的上海港,早就把世界单一港口总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两顶桂冠收入囊中,但是,相较于新加坡港85%的国际中转货物比例而言,2013年上海港国际中
转货物比例仅为7%,和枢纽大港的差距相去甚远。
究其原因,林林总总,产地证政策运用不够充分,是其中不可小觑的一条。
获悉这一情况后,上海检验检疫局第一时间创新国际中转货物原产地证签发政策。根据货物启运地将货物划分为国际中转和国内中转,对于自贸区内的中转出口货物,依照对
外贸易的需要,根据其实际原产地,签发中转证明,并可进行换证、分证、并证操作。
这一条看似毫不起眼的新政,立即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以马勒贝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为例,在自贸区成立之前,公司基本无法在上海港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转口贸易,相关产品只能由亚太供应商发货到德国总部仓库进行集拼分拨
再返销回亚太地区,来去运输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非常之高。享受自贸区新政策后,该公司德国总部立即把洋山港确立为亚太地区分拨中心。又如,霍尼韦尔贸易(上海)有限
公司从美国购买的货物在上海港成功申领转口证明书后,根据韩美双边协议,可直接在韩方海关获得关税减免,税率从原先的8%降到了4%,降幅高达50%。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说:“一年来,上海检验检疫局坚持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深度融入自贸区发展大局,推出的23项检验检疫创新政策,对提升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水
平、营造公平高效统一的营商环境、吸引高新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一年了,又是秋天,种子回馈大地的时刻终于要来到了。
按照中央部署,上海自贸区应在成立一周年之际拿出首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8月25日至27日,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组,对上海自贸区检验检疫无纸化、分线管理、进口货
物预检验、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全球维修产业监管、进境生物材料/制品风险管理、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负面清单管理、中转货物原产地签证等首批八项检验检疫创
新制度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内部评估和审定。
“震撼!令人震撼!真没想到,很多在其他地方想做而不能做的,敢做而无法完成的,在上海自贸区竟然都一一做到了!”评估组成员、天津检验检疫局局长兰影感慨。在他
旁边,广东检验检疫局副局长詹少彤若有所思、不时点头。
创新政策到底好不好,自己人说了或许还不算,利益中立的第三方似乎能给出更为客观、公正的答案。
日前,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和上海海事大学组成第三方评估机构,联合对上海自贸区首批八项检验检疫创新制度进行第三方评估。评估机构从制度创新性、风险可控性、
国际惯例契合度、用户体验和复制性五大方面,建立了含有15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的多维度评估模型,并通过文献检索、企业座谈、实地调研、国际对比、专家评估等
形式作出综合性评定结论。
翻开新鲜出炉的《进境生物材料/制品风险管理第三方评估报告》,我们读到了这样的评语:“该制度充分体现了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探索作用,反映了建设服务性政府的创新精
神,促进了关联产业的发展,总体风险可控,具有较好的可推广性,对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制度的改革创新具有示范意义……”
更多的创新仍在进行中。日前,新一批包括文化艺术品、国际展会监管在内的16项检验检疫创新制度正逐渐在上海自贸区浮出水面。为了能让更多的企业和民众了解自贸区检
验检疫政策,上海检验检疫局还创新宣传推介平台,专门开通了微信服务号,实时发布新闻、解读政策、接受咨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贸区一线职工还动手绘制漫画册,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人们更加直观地读懂检验检疫新政策。这一极有创新韵味的漫画册不仅在自贸区被一抢而空,
更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认同。
今年4月,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欣然为漫画册题词:“加大检验检疫改革力度,绘出更多更新更美图画。”
5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自贸区工作时,专门在检验检疫窗口停下脚步,拿起这本漫画册,饶有兴致地一页一页翻看,并微笑着说:“你们的工
作很用心!”
尾声
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一年,365天,8760小时,31536000秒,时光的脚步永不停息,生命的脉搏永不停息。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年初,美国一家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曾经刊文,充满诗意而又意味深长地预言道:上海自贸区将静悄悄。
回望一年走过的路,播种在上海自贸区这块“试验田”里的种子,在包括检验检疫人在内的无数园丁的精心耕种、用心栽培下,萌芽出土、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成也?非焉
?浦江滔滔,东海无言,古老的自然法则依然亘古,恒准的人间铁律续写永恒,在聪明而又善良的人们心中,想必一切已经有了答案。
9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自贸区一线考察工作,在深入了解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来制度创新进展、直接听取中外企业建议、与广大群众热
烈互动后,他动情地说:“上海自贸区有大未来,上海有大未来!”
在此,请允许我们也引用一段小诗,献给那个著名的预言,并祝愿上海自贸区这颗衔玉而生的种子,心无旁骛,坚定而行,拥抱充满诗情画意的明天——
“如果你可以从高山上速降,沿江而下,淌越激流,潜过湖水,经由下水道,攀上我的阳台,来将我宠爱;
如果你打动了我的心,
你将会惊奇地发现,
我会为你做同样的。
最后如果你让我开心地笑了,
我将带你去飞……”
自贸区新制度助力医药制品首批进口生物材料检验
检验检疫无纸化口岸“即查即放”现场查验放行
对集装箱轮实施电讯检疫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