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标准法规 » 国内动态 » 正文

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已涵盖25个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09-24  浏览次数:859
核心提示:质检总局坚持放、管、治三位一体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已涵盖25个省  □本报记者 何 可  9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
 质检总局坚持“放、管、治”三位一体 

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已涵盖25个省 

  □ 本报记者 何 可 

  9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办“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举措”新闻发布会,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黄国梁出席发布会并透露,质检总局正在建设的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目前已在2012年5月份的5个省试点基础上,扩大到了25个省试点,已经形成涵盖国家、省、市、县4级企业质量信用信息采集链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互联互通。 

  围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颁布,黄国梁首先介绍了质检总局在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方面的有关举措。他表示,根据国务院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质检总局坚持“放、管、治”三位一体,在主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注重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质检总局作为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4个重点部门之一,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十分重视,围绕着促进就业、推动创新、降低门槛,在原来下放取消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取消、下放11项行政许可事项,取消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到总数的1/2。 

  据介绍,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质检总局注意运用法治方式履行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以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为基础的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目前已采集企业质量信用档案信息94万余条,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实施质量信用分级分类管理,统一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实施力度和形式不同的监管方式。发布了《出入境检验检疫企业信用管理办法》,规范进出口企业信用管理工作。针对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状况,相关地区、质监部门和检测机构组织开展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着手建立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质量信息公开明示制度。 

  二是公布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截至2013年底,累计向社会公布了86223家企业生产的93602批次产品抽查结果,其中包括10554家不合格企业的10870批次抽查不合格产品结果。结合抽查情况和发现的质量问题,累计向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部门发出抽查情况通报59份,促进共同关注和解决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对抽查不合格企业的后续处理情况进行了通报,督促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三是加大执法打假工作力度。严厉查办制假售假大案要案,特别是对危害公共安全、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在经济上给予重罚,法律上进行严惩。2014年质检总局以农资、建材、汽车及配件、汽柴油、儿童用品为主的日用消费品等为重点继续组织开展“质检利剑”行动。截至8月底,检查各类生产企业18.6万多家,查办质量违法案件3.3万多起,移送公安机关258起,涉案货值26.7亿元。 

  四是强化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加大缺陷信息收集分析、调查和召回等工作力度,监督和督促企业履行缺陷产品召回义务,消除产品安全隐患。截至2014年9月15日,收到汽车产品相关投诉6692例,70家企业开展了119次召回活动,涉及缺陷汽车201.65万辆,其中在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下企业召回汽车111.52万辆,占全部召回数量的55%。实施儿童玩具召回25次,涉及儿童玩具2.46万件。实施家用电器产品召回5次,涉及家用电器118.23万件。 

  黄国梁说,质检总局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质检监管方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监管效能。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向社会公开公示。通过质量信用信息公开和公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广大消费者了解市场主体的质量信用状况,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提高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尽快出台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将制售假冒伪劣等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企业纳入“黑名单”管理并向社会曝光,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优化质量发展环境,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改革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制度,转变企业标准备案管理方式,推动企业产品标准实行自我声明公开,改事前审查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认证机构要对生产企业分类,对“管理规范、诚信守法、质量稳定”的“优质”生产企业和产品,按照基本认证模式实施认证;对其他等级的生产企业和产品,按照风险评估,强化监督,确保认证效果。 

  对于外界普遍关心的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设,黄国梁介绍了有关方面的情况。他表示,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是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建设并逐步实现部门共享、社会公开,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培育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质检总局高度重视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2012年在5省进行试点,2013年扩大到25个省试点,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涵盖国家、省、市、县4级的企业质量信用信息采集链条,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 

  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的建档对象为质监系统依法监管的工业产品生产企业,采集的质量信用信息包括以组织机构代码为标识的企业基本信息,生产许可和强制性认证等行政许可信息,政府质量奖励等良好行为记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不合格、违法违规等不良行为记录。下一步,质检总局将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进一步完善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并将其与社会信用部际联席会议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推进质量信用部门联动机制,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 

  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要求:完善企业质量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健全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对于这项制度的进展情况,黄国梁表示,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加大对质量失信惩戒力度。我国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与一些生产经营者质量诚信严重缺失密切相关,社会危害很大。社会要求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的呼声也很高。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开,对违法违规企业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对其他企业也是一种有效的警示教育。目前,质检总局正在抓紧制定《质量失信“黑名单”管理办法》,将存在主观故意、严重违反产品质量相关法律法规的生产企业纳入“黑名单”管理,并向社会通报,加强企业信用约束,加大企业失信成本。

 
  来源:中国质量报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8885.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