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生物医药 » 正文

基因测序:热点背后的喜与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09-15  浏览次数:778
核心提示:  9月12日是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基因检测技术被认为是更早发现和预防遗传基因缺陷的重要手段。技术发展,基因科技改变生活今年
    9月12日是“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基因检测技术被认为是更早发现和预防遗传基因缺陷的重要手段。

技术发展,基因科技改变生活

今年是“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设立的第9个年头。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出生缺陷各类疾病高发国家。201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显示,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约90万例,且部分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态势。在我国,出生缺陷目前已成为儿童致病、致残,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如何更早地发现这些遗传基因缺陷,就要依靠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在这一背景下,基因检测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基因检测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比如,可在肿瘤形成之前找到那些跟肿瘤有密切关系的致癌基因突变,从而做到先一步预防。肿瘤患者也可通过基因检测进行化疗及靶向治疗的用药指导。

“客户只需抽取一定的血液,交由专门的检测机构,提取基因并解码、分析查找突变基因,我们就能知道问题基因在哪里。”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奥生物集团)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孙义民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韩女士便是这一技术的获益者。她是一位40岁的高龄产妇,肚子里的宝宝目前已经四个月。在产检初期医生告诉她孩子是单脐动脉,不能确定有没有畸形,事后她在医生的建议下接受了无创产前筛查,“医生告诉我检查结果显示孩子的染色体没有问题,让我不必担心,谢天谢地,幸好现在的检测手段高超。”她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仍难掩兴奋。

通过生物芯片检测从血液或组织中提取的基因片段,就可以对人体的多种疾病进行检测或者提前预警,这对未来医生实施治疗方案、人们预防疾病等各方面都将产生重要作用。人们只要通过生物芯片对其肿瘤易感基因进行检测,就可以了解到自己是哪种肿瘤的易感人群,该从哪些方面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根据检测结果,这些都能够做出比较清晰的判断。

市场巨大,百亿盛宴在招手

目前整个行业无论是技术、服务还是政府监管均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公司基因检测服务为大众熟悉的无创产前筛查,2013年市场规模仅为10亿元左右,对基因组信息的解读、临床大数据的积累也才刚刚开始。但是,基因检测行业必将带来人类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与治疗的革命,发展空间巨大,这是业界的共识。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保守估计我国到2020年将有几十亿美元的市场,当然有人更加乐观。不管怎么样,我们能看到的是,人们对基因检测需求量很大,市场才刚起步,这个蛋糕绝对很大很诱人。大家都知道政策马上就要放开,一旦放开必将是万马奔腾、跑马圈地,最近发生的种种风波都源自于此,说白了大家都蠢蠢欲动。”在这个过程中,国外企业也加入了“战争”。“这个行业之前对国外产品的依赖比较多,最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变。我们自主研发的设备一上市,国外产品价格马上降一半,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要自主创新的原因。”

行业规范 迫在眉睫

“几乎所有大医院都提供无创产筛的服务,他们将抽取的病人血液送到检测机构或是公司,有的自己就检测了。这些检测机构和公司使用了什么设备?是否有检验的资质?检测的标准是什么?检测人员需要具备什么素质?由谁来培训和监管?都是无人知晓的问题。”这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达了他的担忧。在他看来,停一停,给政府一个时间做好顶层设计,把这些问题理顺是很好的,任何企业通过非常规的手段抢占先机、打破游戏规则都是对整个行业的损害。

2014年以前,我国基因测序行业处于无监管状态,基因测序设备自主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弱,主要依赖进口与合作。2014年2月,食药监总局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出通知,宣布包括产前基因筛查在内的所有医疗技术需要应用的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如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监测、健康状态评价和遗传性疾病的预测,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应用的,必须立即停止。3月,即基因检测叫停一个月后,卫计委发布《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此举曾被认为是高层希望通过“叫停”和“再审批”规范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重大举措。

对此,北京玛丽医院产科主任余梅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通过产前做检测了解孩子健康与否所需的技术,关系到我国人口出生质量,国家要干预、要慎重都是应该的。像目前在全国广泛铺开的唐氏筛查技术,在准入时期也经过了严格的审批、检验、测试。她说,自己所在的医院曾经开展过无创产筛(即基因测序)技术,但后来被叫停后就一直没有再开展,原因是产品资质审批的问题。 
 
  来源:科技日报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8714.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