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和德国巴伐利亚州化学集群(CCB)共同签署了中德化学集群(园区)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进两国化工产业之间更为广泛与紧密的合作,鼓励两国化工企业以产业集群的形式进行投资合作。根据协议,未来5年,联合会园区委员会将协助CCB在中国寻找5家以上比较合适的园区,将化学集群这一模式与中国化工园区的发展结合起来。
中德合作探索化工集群发展新思路
德国模式协同增效
巴伐利亚州是瓦克和南方化学的总部的所在地,巴斯夫、赢创、克莱恩等也都在此建立了基地,此外该州还有众多的化工相关及上下游产业的研发中心和科研机构。“通过集群模式受益最多的还是众多中型和小型企业。由于他们自身的力量相对薄弱,通过集群的模式可以更容易地将创新的想法成功地变成工业产品。”CCB总经理高山说。
据高山介绍,所谓业务集群就是把某个特定分支、分行业,或某个特定技术所涉及的公司和研究机构集中在一个区域内协同发展。事实证明,专业化、集群化管理是欧洲激发区域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能够带动企业间协同增效。在德国巴伐利亚州,集群管理架构受到经济部的支持,CCB就是架构的发起者之一。
根据相关资料,2006年至今,CCB已举办或协助举办了1500多项活动,从大型论坛到小型研讨会都有,多达9万人参与其中。这些活动加强了企业间的联系,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开展合作研究,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专家学者的潜能。而且集群还能帮助中小企业寻得研究基金。众多企业受益于此,从相互竞争合作中获得了创新的力量。比如,上弗兰肯基地区的纺织机生产商和巴伐利亚州斯瓦比亚地区的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公司所形成的先进材料集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巴州山东合作启动
因巴伐利亚州和山东省是友好省份,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CCB与东营和淄博的合作已经启动。
去年7月,东营市与CCB决定合作共建全球清洁高新技术中心,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巴州化工产业区分别代表山东省及巴伐利亚州成立“国际化工清洁技术创新集群”,共同在高新技术方面开展学术及经济上的合作。通过技术合作,双方将利用各自在科技及经济方面的资源优势提高竞争力,在高效能源技术(化石燃料、生物燃料及可再生能源生产及储存)、低碳技术(碳的收集与储存)、先进材料与智能表面、生物技术、环保技术等方面共同发展。双方合作建立的山东—巴州集群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可以为全球业务合作提供基准。东营市政府及CCB希望共同把集群打造成为中德合作的成功典范。
今年5月底,淄博与CCB也正式确定在化工领域建立长期友好战略合作关系,拟在淄博合作建立淄博化工集群,共同打造世界级化工基地。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表示,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产业集群近几十年来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潮流。德国在化学工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对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他说:“德国在化学集群发展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中国这一领域则是方兴未艾的一片热土,相信中德两国化工园区的合作,必将给化工产业的合作发展带来辉煌成就和迷人前景。”
5月27~28日在北京举办的2011中国化工园区发展论坛间隙,德国巴伐利亚州化学集群代表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的引荐下,与国内主要园区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
互利共拓三方市场
目前,德国和中国的化工企业已经在很多产品体系上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也在特定的全球市场中相互竞争,有时候会导致一种双输的局面。德国的产品技术含量高,同时价格也高;中国的产品价格较低,但技术含量不高。“事实上,双方可以通过集群模式建立新的合作体系,携手发展高技术含量和价格合理的产品,共同开发美国、俄罗斯、非洲、南美等第三方市场。”高山说。
据悉,CCB正在为中国集群提供支持、咨询与合作,通过在研发、投资和基础设施方面提供透明的日程和清晰的项目组合,在全球范围内将中国合作方塑造成一个可靠、值得信赖的伙伴。“东营和淄博完全符合巴伐利亚在亚洲的化学集群要求,巴伐利亚-山东化学清洁科技集群-BAYING将证明,集群管理方法是成功的全球化模型。”高山自信地说。
对此,具体负责双方合作事宜的CCB国际部主任莲娜做了更为深入的说明。“我们在中国推广化学集群模式的目的是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中国有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大学和研发机构,加上德国协同化管理的经验,相信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我们计划在与山东东营市和淄博市的合作项目中,建立集群管理办公室作为国际化运营的架构,同时引入成功的产业集群经验。”她表示。
莲娜进一步阐明了中德集群项目的三大支柱:一是凝聚竞争力,厘清生产基地的状况、愿景与能力,以确定未来合作的方向,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二是由双方人员组建团队,加强文化和业务等方面交流,放眼长远谋求共同的利益;三是找到共同目标,综合各方意见达成一致的发展愿景。她透露,2012年后德方将在中国实施至少四个战略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