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重建信任要从严格监管开始
不知从何时开始,每一次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报道都会引来网民担忧。中青舆情监测室取样分析后发现,64.7%的网民认为添加剂是不健康的。32.1%的网民则对食品添加剂持中性态度,在他们看来,可适量使用添加剂,但需要加强监管力度。3.2%的网民力挺食品添加剂,认为添加剂必不可少,只是人为因素使其成了“毒品”。这样的结论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多名专家都表示,在中国,食品添加剂已经被妖魔化。
民众对食品添加剂的不信任,是一个对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信心问题。事实上,我国针对食品添加剂的标准偏低,在相关部委要求馒头、发糕等面制品“禁用明巩”之前,这一做法却沿袭多年。而在生活必需品大米中使用添加剂本无必要,但国家标准却无禁止。更不要说各种顶风作案的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比如在火锅料中过度使用“飘香剂”等等。面对这种食品安全形势,公众怎能轻易信任食品添加剂。
不可否认,从科学的角度而言,食品添加剂,的确有正面作用。比如它可以改善食品品质,提升食品的防腐能力,令食品的外观更好看。食品行业甚至有这样一句名言: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但问题的关键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虽然是一个量的问题,但却很难把握好这个度。因为对食品生产者而言,越是多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的色香味越好,性价比也就越高。在经济利润的刺激与监管标准宽松的背景下,他们怎能按捺住利用食品添加剂牟利的冲动?
民众不信任食品添加剂,远非几个专家的教导所能解决。唯有加强食品安全添加剂的使用管理,严格标准,辅之以卓有成效的监管,才能重建他们的信心。因为在“毒奶粉”等事件后,公众对国产食品的质量,早已是“累觉不爱”,所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问题与造成“毒奶粉”事件的非法添加剂二者虽然并非一码事,但由于同处一套食品安全监管系统之下,奶粉等食品安全的危机自会令人产生一定的联想:监管不好非法添加剂,又怎能监管好食品添加剂。
这种猜疑固然有些“诛心”,但也正是一种舆论心态的表现。对专家而言,可以认为“食品添加剂已经被妖魔化”,这是一种学术讨论的自由。但必须提醒的是,对政府部门而言,不宜把这种言论当真。因为,如果食品添加剂毫无使用问题,民众又怎会对其倍加小心,各地又怎会经常曝出大米、火锅料中的添加剂滥用问题?以此而论,对食品监管领域的相关部门而言,应该看到的不是在这份调查中,超六成以上的网民不信任食品添加剂,而是这些网民不信任食品添加剂背后的真实原因。唯有以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把网友的不信任投票视作对自身工作的鞭策,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才能让越来越多的民众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