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产品卷入塑化剂风波 化工专家引担忧
化妆品:6类塑化剂已禁用三年
不仅食品,化妆品也牵涉其中。据台湾媒体报道,部分不良企业在指甲油、香水、口红等化妆品中,也使用塑化剂,为此台湾卫生部门也针对化妆品进行稽查。
广东省保化检测中心技术负责人介绍,在2007年版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之中,就将DEHP、BBP、DBP等6类塑化剂列为禁用组分,也就是说化妆品禁止使用这几类塑化剂。
根据介绍,目前常用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有10多种,为无色油状液体,无味或气味很小,挥发性较低,广泛用于各种日用品以及医用产品。邻苯二甲酸酯主要功能是软化PVC塑料,增强其柔韧性,至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了50余年。
据了解,去年年底药监部门曾对市面上部分知名品牌化妆品作塑化剂检测,并没有检出。
塑料越软用量越多
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钟振声介绍,其实“塑化剂”在大陆更多被称为“增塑剂”,在所有的塑料加工中都会用到,特别是PVC(聚氯乙烯)的加工,塑料越软用量越多。现在的问题在于,在食品加工中使用了塑化剂。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研究员李晓明博士表示,国家在2003年以前允许在食品包装材料中使用,但2008年开始限量使用,仅限用于接触非脂肪性食品材料,不得用于接触婴幼儿食品用的材料。
根据GB9685-2008,DEHP可以用在PVC、PE等塑料食品容器、包材之中,最大残留量为1.5mg/kg。
专家解读
大连某知名院校化学教授汪仪(应受访者要求化名)获悉,塑化剂DEHP是指邻苯二甲酸酯,是由涤纶企业生产涤纶后剩下的废料加工而成,通常添加在软质塑料救生圈、广告布、汽车脚垫、塑料软水管、塑料气球、大气球、地板革和啤酒瓶盖里的软垫等软质塑料里。
担忧:塑化剂代替棕榈油炸制方便面
说起塑化剂的由来,化学教授汪仪介绍,石油先提纯制成苯,苯再二甲基化变成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再氧化处理,得到对二苯甲酸和邻二苯甲酸,二苯甲酸即叫PTA,与乙二醇缩聚,即生成涤纶,而剩下的邻二苯甲酸没有别的重要用途,不能用于生产聚合物,可将其与各种醇酯化,就可得邻苯二甲酸酯。就目前的生产现状来看,随着生产涤纶的规模日益扩大,产生的原料废物也就是邻苯二甲酸的量也越来越大,价格极其便宜,几千元一吨。
汪仪说,邻苯二甲酸本身是固体,但生成酯后就成液体了,其外观与棕榈油相同,且沸点相近,都无特别的味道,他最担心的是,这种油会被用来代替棕榈油炸制方便面。但就目前其成分效果来看,大陆饮料中使用此类添加剂的可能性还不大。“以前是农产品便宜而化工产品贵,所以会用大豆油或棕榈油作为乳化剂用以生产塑料制品时起到软化的作用,而现在恰恰相反,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接连攀高和化工产品的价格走低,难免被不法的企业本末倒置,反过来用塑化剂代替食用油。”汪仪说。
解忧:成分稳定生活用品中不易分解
据汪仪介绍,塑料软水管内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的可能性很大。据了解,邻苯二甲酸酯其实早已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塑胶玩具、盛装食物的塑胶容器、清洁剂、喷雾剂、大多数室内装潢材料,甚至覆盖食物微波加热的保鲜膜、吃龙虾的塑料手套中,均存在一定量的邻苯二甲酸酯。
有业内专家表示,对于生活用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使用大家也不必过于恐慌,但若添加到食品当中,则隐患很大。在大多涉及邻苯二甲酸酯的物品中,因为邻苯二甲酸酯的挥发性很低,在化学品中相对稳定,在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以及规章制度制作的塑胶用品、洗发水、清洁剂等中含量也较小,对人体的危害可以降到最低。尤其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医疗用的塑胶手套、输血袋等,一般情况下不会分解出邻苯二甲酸酯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