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曾经为“国字头”独占的政府委托检验检测项目向独立第三方开放,“官办”机构转制“下海”,全国首家“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落户上海闸北……随着检验检测业务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上海着力打造检验检测经济“升级版”。
今年4月底,经过和另外两家外企的角逐,上海铁路局特种设备检验所脱颖而出,承接了闸北区今年老旧电梯的评估项目。
其实,这家检验检测机构并非唯一的幸运儿。民营的上海浦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2013年起就承担了浦东新区的建筑节能监测站任务,还作为第三方实验室,承接了区内质监部门多个领域的质监抽查。
“不论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曾经与体制外机构“无缘”的政府委托检验检测项目,如今不再遥不可及:资本性质俨然不再是实验室是否能承接政府项目的障碍,资质成为检验实验室能不能承接的“唯一标准”。
国家层面对打破体制壁垒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2月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其核心是要打破体制壁垒。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黄小路说,激发市场活力需要政府转变职能,理清检验检测市场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问题。“上海质检体系目前的重点改革目标是打破部门垄断、行业壁垒和条块分割,有序开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平竞争。”
检验检测业务的市场化进程势不可挡。行业生态生变,不少“官办”机构开始动起了脑筋,主动出击,提升效能。
上海德诺产品检测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机构之一,它的前身是农业部下属的上海乳品质检站,2013年彻底改制成全民营的独立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
德诺检测董事长邬微说,转制前的上海乳品质检站尽管技术力量雄厚,参与了多个国标、行标和地标的制定,但产出的效益不相匹配:多年来只有几个国企客户,机构在温饱线上挣扎。“平日即便买个检测仪器也要层层审批,没有半年下不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民资和外资的同行抢得先机。”
转制没多久,德诺检测已添置一批价值1600万元的检测仪器,让检测参数更加全面、精准。“转制之后,必须告别‘等、靠、要’心理,只要有需求、有市场、能出效益,在自身资质允许的范围内,我们都愿意尝试,并主动出击。”邬微说。
6月1日起,上海在自贸区内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审批实施告知承诺制,承诺符合相关规定条件、注册在自贸区的检测机构将当场得出审批决定。同时明确,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以“倒逼”检测机构必须持续符合所承诺的条件。自贸区“育苗”、闸北“开花”、全市推广“结果”,上海检验检测行业的改革正在全面展开。
2013年,上海已拥有各类检测机构642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年产值达127.1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