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批国外豪华汽车涌入我国掘金,中国成为多个品牌的全球第一大市场。因此,虽然我国汽车出口量节节攀升,但是受到外部挤压和自身因素的限制,汽车出口量的占比显得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出口秩序混乱,有的企业恶性竞争和违规出口。员工流动性较大,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产品质量。供应商能力不足,尤其是主要部件如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供应商不能做到国外市场的售后服务。
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国汽车出口数量的增加,多个国家针对进口汽车产品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相关壁垒,特别是2010年以来,各国为了自身经济的复苏,不少国家和地区从环境保护、主被动安全性方面更新了部分法规和标准,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导致国内企业整车出口出现了下行迹象,汽车产品出口面临严峻挑战。
在贸易壁垒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为服务好出口汽车产业发展,江苏检验检疫部门提醒说,中国制造的汽车正大量走向世界,由于车辆产品的复杂性,加之产品目的国很多,区域性差异很大,使得企业对进口国的具体使用条件不能完全掌握,导致汽车产品往往发生“水土不服”。因此,建议出口车辆产品企业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我国对商用车辆的电磁兼容项目的测试和认证能力。我国国内对车辆的电磁兼容项目的强制性要求较少,主要集中在GB 14023-2006《车辆、船和由内燃机驱动的装置 无线电骚扰特性 限值和测量方法》、GB 18655-2002《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等辐射骚扰项目的测试,而对辐射抗扰度项目的测试不够重视;对ISO 11451-4:2006《道路车辆—窄带辐射电磁能电子干扰—整车试验方法 第4部分:大电流注入》类似项目的测试能力不足,并且国内测试场地和设备主要服务于民用轿车类产品,与商用车测试不兼容。国外特别是欧盟,针对汽车产品有关的电磁兼容法规有一系列已运行多年的标准。实际上,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商用车的安全与车载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特性已密不可分。不仅欧盟,中亚、东欧甚至美洲一些目标市场已逐渐将相关要求纳入法规,相信国内实施相关要求也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车载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可能会成为制约产品升级的一个重要瓶颈。但此类测试涉及的投入较大,设备技术更新很快,需要政府来组织,建议相关部门提前做好规划和应对准备。
二是重视对车辆零部件产品可靠性和失效机理的研究。汽车产品涉及零部件多,对工业基础要求高。目前的车辆生产企业大多数以装配为主,缺少对发动机、底盘平台等核心部件的研发能力,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缺乏足够的手段和工具,导致产品某些部件的故障率不能有效降低,影响整车品质。另外汽车类产品的品质,不在于出厂时的状态,而在于使用过程中的品质,实际上是考核零部件的可靠性如何。我国出口商用车的竞争力在一定时期内还是表现为较高的性价比,加强对零部件可靠性和失效机理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整车品质,压缩后续服务成本;更重要的是使整车数以万计零部件的寿命趋于一致,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消耗,降低整车的原始制造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制订出口CKD散件的检验规范。我国企业出口汽车的主要市场集中在非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汽车工业虽然还不完善,市场上需要进口数量较多的整车,但每个政府都希望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他们会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最典型就是提高进口整车关税,而各国的进口商为了既能保住市场又能保住效益开始大量进口CKD散件。目前出口CKD散件没有全国统一的检验监管技术规范,这对出口CKD散件的检验监管而言有着不小风险,因此急需有一部相应的规范来指导检验监管,总局应组织相应的专家及时的制订出口CKD散件检验规范,确保出口CKD散件的检验监管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