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能源环境 » 正文

水污染频发暴露城市备用水源短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4-05-12  浏览次数:1012
核心提示:近年来,由于重点流域中上游企业、园区越来越多,新兴城镇星罗密布,水污染事件也越来越多,为我国备用水源建设滞后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由于重点流域中上游企业、园区越来越多,新兴城镇星罗密布,水污染事件也越来越多,为我国备用水源建设滞后敲响了警钟。记者近期在多地走访中了解到,不少城市备用水源建设陷入滞后,应急方案大多停留在纸面上,水质性、水量性缺水及中水、雨水和海水等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导致备用水源建设遭遇窘境。 

  2005年,苯类污染物流入松花江引起重大水污染事件,哈尔滨全城停水4天;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引发市民抢水;2011年6月,杭州新安江苯酚污染事件引发市民恐慌;2012年,因一韩籍轮船运送苯酚在长江泄漏导致镇江自来水有异味,南通、上海也跟着紧张;近期爆发的兰州、武汉水污染事件更是吸引全社会目光。不难看出,缺少备用水源使城市用水失序,对重大水污染事件缺乏有效应对策略折射备用水源建设短板。 

  北京密云水库和天津市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各大城市基本都建设有备用水源,也制订了《备用水源应急预案》,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纸面上,不少预案都没有演练过。 

  记者了解到,不少城市愿将地表水、地下水作为城市备用水源建设的主水源,却面临严重缺水问题。中水、雨水及海水等第二水源可以作为备用水源,但相关开发利用却严重滞后,开发利用不足。主水源缺水和第二水源开发不足导致备用水源建设滞后。 

  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中国水库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9%,湖泊水源地水质较差约为30%,地下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约为40%。 

  “现在地表II类水几乎找不到,III类水很难找,江苏备用水源只能以IV类水为考核基准。”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王翔说。此外,地下水作为备用水源同样问题重重。以北京为例,已经开采了6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如果再度开采将导致漏斗扩大,或将引发地面沉降,这种做法难以为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表示,鉴于当前水污染严重,备用水源建设不能仅依靠地表水和地下水,要更加注重雨水、海水及中水的开发力度,这在华北这一水量性缺水的地区尤为重要。然而“三水”开发利用严重不足。 

  在雨水收集方面,我国不少城市不仅没有充分收集利用,还引发洪水灾害,特别是初雨污染严重“由于雨污分流不健全,流入河道的初雨化学需氧量(C O D )会到达数千,可谓一场雨一场污染。”镇江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处长汤立说。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也可作为备用水源。污水进入市政管网,再进入污水处理厂达标处理,可以实现城市用水“大循环”。“但在实际操作中,要实现中水回用却遇到诸多现实难题,不仅要对处理完的中水进行消毒,还需要配备完整的城市中水管网配备体系,相关建设滞后。”江苏省住建厅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副主任林国峰说。 

  海水淡化同样面临加工成本过高,管网铺设不到位的困境。“我们利用钢厂产生热能的优势,对海水进行蒸气加热淡化,每吨处理成本仍需6.2元。”首钢京唐公司能源环境部部长吴礼云说,但不少专业做海水淡化的市场主体,无论是膜处理还是两种方法结合,都因为成本过高,不少亏损运营。此外,受管网铺设滞后和价格机制的影响,海水淡化工程在海滨城市尚未完全展开。 

  鉴于以上原因,业内人士建议,为弥补城市备用水源短板,必须明确国家备用水源建设相关制度,要使备用水源成为城市建设“硬件”,还需完善全流域应急机制,同时加大雨水、中水、海水作为备用水源的开发力度。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6019.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