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中美POCT产业与技术创新高峰论坛暨第三届北京中关村生物应急与临床POCT技术创新论坛上,来自中美两国的专家围绕POCT产业的前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POCT市场需求巨大
什么是POCT?普通人对这一专业词汇或许感到陌生。事实上,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早已享受到POCT的服务。例如,在药店能买到的早孕和排卵测试条和测试卡就是POCT产品,医院中常用到的快速血糖仪、快速血气分析仪、快速生化仪等也属于POCT仪器。
POCT由于使用方便,能够快速在患者床边或身边就能检测,不用专业的实验室和检验人员就能操作,结果容易判断等,可以大大缩短患者的诊疗时间。另外,除了在医学临床中应用广泛外,在生物应急、环境和食品检测、海关检验检疫、健康评估等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POCT逐渐从医院内向医院外发展,逐步从实验室向家用发展,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检测和指导治疗,甚至也可在家里监测健康状况,市场需求广阔。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康熙雄介绍,我国人口众多,是个潜在的POCT大市场,2007年国内POCT仪器试剂市场规模约为40亿-50亿元,年增长率不低于30%。2020年,我国POCT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
中国近年来出口增长快速,正日益成为国际POCT市场的重要角色。“我国POCT产业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2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现已具备产业规模发展条件。未来POCT产品还有许多发展空间。”康熙雄说。
POCT推广应用遭遇多重挑战
如果大医院的各个科室都配备了相应的POCT仪器,患者在就诊的同时就能完成化验检测,得出检测结果,而不用重新去划价、缴费,再到检验科排队等候,可节省大量时间精力。
然而,这一美好愿景在现实中却遭遇挑战。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检验科主任府伟灵介绍,医院对每个科室每年的业绩增长都有要求,如果其他科室都能做检测,将直接影响检验科的业绩。“自己的蛋糕被别人分一杯羹,起初我也不能接受。”他坦诚。
此外,POCT设备在医院各个部门设置检测点后,临床科室POCT的操作人员均为医生和护士,他们对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和操作技术并不熟悉。而医院也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监管,在一个医院的不同科室常常出现使用不同类型的POCT仪器,检测结果不符导致临床对POCT产生负面印象。
或许是由于上述因素,国内POCT的临床应用目前一是进入非处方(OTC)药店零售链,二是进入基层医院,在二、三级医院中应用并不多。
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长青表示,POCT目前在医院处于灰色地带,这是典型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因此,POCT企业未来不能只关注技术发展,也要通过努力改变现有体制对POCT的束缚。
除了体制因素,董书魁表示,在县级医院,多科室POCT仪器的统一管理、技术操作培训、质量校准控制问、维护保养、试剂耗材供应等问题同样阻碍了POCT的推广应用;在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POCT产品应用中则面临人员编制少,售后服务难度大等难题。
建立协调员制度
府伟灵从开始强烈排斥POCT,到如今已经接受并积极推进POCT在医院中应用。他表示,虽然POCT能够快速检测,但结果并不一定能够与大、中型实验室(中心化检测)的检测结果相一致,只要能达到POCT的技术标准即可。事实上,POCT可以与医院传统检验科很好的配合。
而POCT要在大医院得到顺利推广应用,如何有效协调各科室成为关键。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GeraldJ.Kost结合美国POCT的实践情况,建议中国在医院中设置协调员推进相关工作。
在这方面,我国已经有医院率先探索。
2009年,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办公会讨论决定,由院医务处牵头,成立了国内首家“医院内床旁检测管理委员会”,制定详细的管理流程,对医院内POCT产品的选择、使用培训、质量控制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床旁检测管委会充当了协调员的角色,每次的工作都是由院医务处统一发通知,协调组织,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康熙雄说。
针对POCT人员需求情况,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床旁检测专业委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就床旁检测管理的现状进行讲解和培训,对各省市相关部门骨干进行培训,探索建立床旁检测管理骨干队伍。
康熙雄表示,中国新医改政策一个重要的导向就是“把医疗卫生资源重心下移”,向社区医疗转移。要彻底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国家必须从社区医疗基层着手,POCT在许多场合可发挥作用。而中国POCT市场主要分布于各级大中小医院系统,对于产品的价格非常敏感,只有质优价廉的产品才能适应国情。
GeraldJ.Kost表示,随着世界人口增加,POCT将使个人有能力在人口迅速增长、资源减少、医院床位有限、未富先老的现实情况下更好地护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