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生物医药 » 正文

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蒋华良解读2013年诺贝尔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世科网   发布日期:2013-12-12  浏览次数:806
核心提示:为深入解读2013年诺贝尔奖的成就对当前自然学科发展的贡献,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关注,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发挥探索和创新精神,
为深入解读2013年诺贝尔奖的成就对当前自然学科发展的贡献,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关注,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发挥探索和创新精神,上海市科协于12月5日至12月10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二楼卢浮宫举办了三场报告会,由相关领域的科研一线科学家分别解读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学奖”和“化学奖”。

  12月10日下午14点,适逢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前夕的特殊时刻,上海科学会堂迎来了第三场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蒋华良为听众们详细解读诺贝尔“化学奖”及其背后的故事。来自上海市科教系统的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三百多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近40位药物所研究生聆听了报告。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和亚利耶·瓦谢尔,以表彰“发展的多尺度模型研究复杂化学体系”对化学、生命科学和药学研发等领域发展的贡献。报告围绕“三位获奖者其人其事”、“获奖成果介绍”、“为什么获奖——偶然中的必然”以及“未来的发展——计算机模拟新时代”四方面展开。蒋华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画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三位诺贝尔获得者的师徒家谱、科研经历、生活趣闻、研究成果及其应用,从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等方面对诺贝奖进行了诠释,精彩的报告多次赢得了在场听众的会心笑声与阵阵掌声。

  主题报告结束后,蒋华良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唐赟教授以及《文汇报》科技部原主任江世亮组成嘉宾团,与台下的听众进行互动,回答了大家关注的问题,包括如何看待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名师和高徒的现象?如何看待科研工作中的竞争与合作?如何找到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热点领域?科学类诺贝尔奖究竟离中国人有多远?犹太人和中国人的教育理念差异等。

  最后,科研一线的专家们还勉励在座的研究生们,希望他们以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做出更多原创性的成果,希望将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就在当代研究生群体中产生。会后,学者们和药物所研究生代表合影留念。

蒋华良研究员解读诺贝尔奖

 


会议现场

 
  来源:中国科学院
文章出自: 世科网
本文网址: http://www.cgets.net/news/show-4055.html

声明:

1、本网转载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凡来源注明“世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世科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个工作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关键词: 科学 科研 诺贝尔
分享到:
5.31K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